經常在新聞中網絡上看到關于美國的消息,對這個似乎很好又似乎很不好、與我國似乎很相同又似乎很不同國家有了興趣,網上查來的總覺得飄渺,我就常問身在美國的一位朋友關于美國的各種問題。
他說他對美國的第一印象是政治正確——
都知道在美國不能表達對某個人種、性別、性取向等的負面觀點,其實不止如此,政治正確的講話習慣已滲入他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朋友說,最初去美國的時候不知道,租房子時候看到一個租房廣告,屋子又大又好,租金低到不可思議,他當即一個電話打了過去。
中介大嬸問他:請問幾口人,收入多少。
朋友回答了。
中介大嬸說:不好意思啊,我們這是incomerestrictedproperty(收入限制性住房),您可能不達標。
朋友就感覺很迷糊,問:好多房子比您家的貴多了,也沒見人家要求收入得多高才能租啊。
中介大嬸趕緊解釋:是醬紫,不是說您收入不夠高所以不能租,而是不夠低所以不能租,三口人的話年收入低于4萬才能租。
朋友這就懂了,不就廉租房嘛,于是就隨口確認道:所以就是租給窮人的對吧?
中介大嬸呃了一聲,不說是,也不說不是,只說:是專為比如從事某些專業工作者和年長人士的。
朋友就明白了,『窮』這個詞不只是在中文里帶貶義,在英文里也有不尊重的色彩,輕易不能用,即便只是確認別人的陳述也最好不要用。此外,中介大嬸所謂的專業工作應該是指低收入工種,年長人士應該是指退休且沒有很高退休金的人。廉租房也不能強調“廉”,要叫收入限制性住房,弄得朋友還以為是收入得高于一個標準才能租的意思。
嗯,體現人文關懷,這個可以有。
————————
但,一切都還是要向錢讓路,錢跟前,什么都是虛的。政治正確?根本排不上號。
下一個實例,既能體現美國人對政治正確的看重,更能體現在這個國家錢的主宰地位。
朋友在冷泉港實驗室工作,冷泉港實驗室第一號名人當屬沃森(生物學界知名人物,生化考試必考的名字,曾和同事克里克共同發現DNA雙螺線結構,并獲得諾貝爾獎,現已90多歲了)。
朋友剛去冷泉港工作不久,就看見沃森有講座,興沖沖就去了,去了才發現自己同事沒一個人去聽,后來慢慢才發現,沃森在冷泉港乃至學界都快成黑N類了。
我驚問為什么,朋友說可能因為老頭出生長大的時代比較早,沒有政治正確的概念,說了很多政治不正確(右)的話,比如他說過女性智商不如男性、黑人怎樣怎樣。
而學生們多是年輕人。在美國有一句話〖年輕時候不左就是noheart(沒心,沒熱血),老了以后不右就是nobrain(沒腦子)〗,學生和年輕教授普遍較左,也就普遍反感沃森,諾獎名頭也不好使,漸漸地連帶起許多業內人士對他的反感抵制。
這種反感抵制到了什么程度呢?
朋友參加過一個在冷泉港舉辦的論壇,論壇主題是【創立以沃森命名的名字教授頭銜(直譯,附錄里解釋)】,請了許多教授來做講座共襄盛舉。
論壇期間,一個教授在做講座時,前一半時間在講自己的課題,剩下的一半時間便用來歷數沃森的條條罪狀,全然不顧論壇主題是什么。數完罪狀后得出一個結論:沃森最好不要被用來命名名字教授。
這種行為非常、非常、非常地奇葩,類似于(1)參加壽誕,罵壽星老不要臉、浪費蛋糕;(2)參加慶功宴,罵功臣不要臉、浪費勛章;(3)參加開國典禮,建議人家不要建國;(4)參加開學典禮,建議師生們不要開學。
這一行為的實際效果同上述第(4)條,當即便贏得了在場者一致點贊,尤其是很多冷泉港實驗室的。朋友的同事甚至興奮問道:用麥克林托克的名字是不是好一點?
教授深表贊同。
終于,有個擔任什么頭頭兒同時也是沃森朋友的人忍無可忍,開口反駁了一句:吉姆(沃森的名字)并沒有傷害過任何人。
緊接著一個女生就反駁他說:那是因為你不是女生。
講座上出現這樣火藥味滿滿的連環爭執互嗆,真的不多見,至今在冷泉港傳為佳話。
————————
所以,按說沃森應該是冷泉港實驗室的負資產了,實驗室之所以還留著他,甚至將實驗室中一棟大房子給他居住,只有一個原因——錢。
沃森的名頭能為實驗室搞到錢。
冷泉港坐落于長島,是傳統且知名的紐約富人區,而冷泉港實驗室雖然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研究機構,但秉承了一貫的美帝作風——私人運營,資金主要來自長島富人的捐贈。
這些富人們通常年老,并不在意沃森的言論左還是右,大家也可以猜測,他們甚至可能更喜歡沃森右的那部分言論。同時,富人們也樂于向生物、醫學等領域捐款,畢竟他們是這世界上最想增加壽命的群體。
那么向誰捐款?
看名頭。富人們不會了解和在意沃森如今水平怎樣,他們只知道沃森得過諾貝爾獎。諾獎得主有很多,但對于身為外行的富人來說,如果所有的諾獎得主中,一個搞出來的是DNA結構,其他人搞出來的都是什么轉座子、熒光蛋白、PCR等不認識的東西,那么他們當然會認為DNA相關的那個更牛X。
所以,沃森的名頭有最大的號召力,或者說沃森=錢。
沃森知道自己=錢,說話就時常沒那么多顧慮。
一次沃森跟我朋友聊,沃森說:我去過中國很多次,特別喜歡那里,但中國沒有science(科學,科研)。
可以說很直接狂傲了,朋友在那以后就不往上貼了。也許牛人犯牛氣的時候都想過這句話:我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卻又拿我無可奈何的樣子。
朋友還暗戳戳分析說:學術界其他教授,尤其年紀大的教授里面右的未必少,但因知道沃森的教訓,都擺出左的姿態、罵沃森,其實心里盼望著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下一個沃森,可以肆無忌憚地講話。
——下一話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