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出租屋門的那一刻,林晚晴幾乎是虛脫般地靠在了門板上。
鑰匙從顫抖的手指間滑落,“哐當”一聲掉在地板上,在這寂靜的房間里顯得格外清晰。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熟悉的、混合了舊書紙墨和淡淡灰塵的味道,陽光透過窗戶上半掩的窗簾,在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這里是她住了三年的出租屋,位于城市邊緣一個老舊的居民小區,一室一廳,帶著一個朝南的小陽臺。以前每次從野外采樣回來,這里都能給她帶來安穩和放松的感覺。但現在,熟悉的環境卻讓她感到一絲陌生。
她的感官依然敏銳得驚人。她能聞到衣柜里樟腦丸的味道,能聽到隔壁房間傳來的、細微的電視聲響,甚至能“感知”到墻壁里水管中水流的流動。陽臺角落里那幾盆被她遺忘了幾天的植物,散發出微弱而疲憊的生命信號,像是在無聲地抱怨。
“呼……”林晚晴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反手鎖上門,將外面的世界隔絕在外。
從醫院出來后,她婉拒了導師和同學的探望,只說自己需要好好休息。她現在迫切需要一個絕對安靜、私密的空間,來整理這幾天發生的一切,來面對自己身體里那個突如其來的“秘密”。
她沒有開燈,徑直走到客廳的沙發旁坐下,將自己蜷縮在沙發里。窗外的陽光正好落在她的腳邊,溫暖而柔和,卻驅不散她心中的混亂。
這幾天發生的事情,像一場光怪陸離的夢。隕石雨,神秘的綠色核心,融入掌心的印記,腦海中龐大的信息流,以及身體發生的詭異變化……一切都超出了她的認知范圍。
她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那個淡綠色的、如同葉脈般的印記靜靜地躺在那里,在陽光下幾乎難以察覺。但林晚晴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受到它散發的、如同呼吸般微弱的暖意。
就是它。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印記,承載著一個古老文明的傳承,也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
“綠星……”她低聲呢喃著這個名字,試圖在腦海中捕捉那個古老而宏大的意念。但回應她的,只有一片混亂的信息碎片——旋轉的星云,巨大的植物,流動的能量,以及那些無法理解的符文。
她需要整理這些信息,需要理解這個傳承,需要掌控自己身體的變化。否則,她遲早會被這龐大的力量吞噬。
林晚晴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她是一名植物學研究生,習慣于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問題,尋找規律。或許,她可以把這個“綠星傳承”當作一個極其復雜的、需要解碼的信息庫來對待。
她盤膝坐在沙發上,閉上眼睛,努力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她嘗試著像冥想一樣,將注意力集中在掌心的印記上,感受著那股微弱的暖意。
起初,什么也沒有發生。腦海中依然是混亂的碎片,像是一群無頭蒼蠅在亂撞,讓她的頭隱隱作痛。
“放松……”她對自己說,“不要急,不要想著去‘抓取’什么,試著去‘感受’……”
她想起了在醫院里,那種與植物建立聯系的感覺。不是強行介入,而是溫和地感知,耐心地傾聽。或許,與這個印記的溝通,也需要同樣的方式。
她調整著自己的呼吸,讓呼吸變得悠長而平穩。漸漸地,她感覺自己的意識像是沉入了一片溫暖的海洋,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模糊,只剩下掌心那一點清晰的暖意。
時間一點點過去,房間里安靜得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
不知過了多久,掌心的暖意突然變得強烈了一些。緊接著,她的意識中,那些混亂的信息碎片像是受到了某種力量的牽引,開始緩慢地旋轉、聚集。
不再是之前那種狂暴的、無序的沖擊,而是一種……有規律的、溫和的流動。
林晚晴的心中涌起一絲興奮,但她強忍著沒有中斷這種狀態,只是更加專注地感受著。
她看到了一些畫面。
不是之前那些宏大而遙遠的景象,而是一些更具體、更貼近“基礎”的畫面。
她看到了一顆種子的萌發過程。不是用顯微鏡看到的那種,而是從能量層面、從生命本質層面看到的。她能清晰地“看到”種子內部的生命能量如何被激活,如何突破種皮的束縛,如何引導根和芽的生長,如何從土壤中汲取水分和養分。
她看到了植物細胞的分裂和分化。那些微小的細胞,像是一個個精密的工廠,在能量的驅動下,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形成不同的組織,承擔不同的功能。她能“理解”細胞之間是如何通過某種能量信號進行溝通和協作的。
她還“看到”了一種……方法。一種引導和優化這種生命過程的方法。
不是粗暴地干預,不是強行地改變,而是一種溫和的、像是“建議”一樣的引導。通過一種被稱為“綠能”的生命能量,與植物的生命信號產生共鳴,從而刺激細胞的活性,優化生長的路徑,甚至可以微調植物的形態和功能。
這種方法的核心,是“溝通”和“尊重”。尊重植物自身的生長規律,通過溝通建立信任,然后引導它們朝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
信息流還在繼續涌入,但已經不再是雜亂無章的碎片,而是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模塊化的知識體系。林晚晴能清晰地感覺到,這是一個關于植物基礎培育的知識模塊。
她在心中將這種能量稱為“綠能”——來自綠星的、賦予生命的能量。而這種培育方法,她姑且稱之為“基礎培育術”。
這個模塊包含的內容很豐富。
它詳細地闡述了“綠能”的感知和引導方法——如何通過掌心的印記,調動身體內部的綠能;如何將綠能溫和地注入植物體內;如何控制綠能的強度和流向。
它講解了植物生長的基本規律,從能量層面分析了光照、水分、土壤、溫度等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綠能的引導,來彌補環境的不足,優化生長條件。
它還介紹了一些基礎的、針對不同植物類型的培育技巧。比如,如何促進根系發達,如何讓葉片更加飽滿,如何誘導開花結果,如何增強植物的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病等)。
最讓林晚晴感到驚訝的是,這個“基礎培育術”中,還包含了一些關于“微調植物形態”的知識。不是改變植物的本質,而是在遵循其生長規律的前提下,通過綠能的引導,讓植物的形態更加符合某種“需求”——比如,讓藤蔓按照特定的軌跡生長,讓葉片長成特定的形狀,甚至讓果實的口感和營養成分發生細微的改變。
這已經超出了傳統植物學的范疇,進入了某種……生物工程的領域。但與她認知中的生物工程不同,這種方法不需要復雜的儀器,不需要昂貴的試劑,只需要“溝通”和“引導”。
它的核心理念是:每一種植物都有自己的“意識”和“意愿”,培育者的角色不是“主宰”,而是“伙伴”。通過溫和的溝通,了解植物的需求和狀態,然后用綠能引導它們,激發它們自身的潛力,達到雙方共贏的結果。
這與她所學的植物學知識既有相通之處,又有本質的不同。它更加直接,更加高效,也更加……充滿了對生命的尊重。
林晚晴貪婪地吸收著這些知識,感覺自己像是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她的植物學知識在這一刻仿佛成了一個框架,而這些來自綠星的知識,則填充了框架內的細節,讓整個體系變得完整而生動。
不知過了多久,信息流的涌入漸漸放緩,最終停了下來。林晚晴的意識從那種深度溝通的狀態中退了出來,回到了現實的房間里。
她睜開眼睛,感覺精神有些疲憊,但大腦卻異常清醒。掌心的印記恢復了之前那種微弱的暖意,但她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與它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了。
那些關于“基礎培育術”的知識,像是已經刻在了她的腦海里,清晰而深刻,仿佛她已經練習了千百遍。
“太棒了……”她忍不住低聲歡呼了一聲,激動地握緊了拳頭。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能力的覺醒。她終于邁出了理解和掌控這個傳承的第一步!
她站起身,走到窗邊,目光落在了窗臺上。
窗臺上擺放著幾盆植物,大多是她從野外采集回來的、比較容易養活的品種。其中一盆,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一盆玉露。
她去年從花市買來的,曾經晶瑩剔透,葉片飽滿,像是一顆顆翠綠的水滴。但因為最近忙著野外采樣,又遭遇了隕石雨事件,她已經快一個月沒有好好照顧它了。
現在的它,狀態糟糕透了。葉片發黃,失去了往日的光澤和飽滿,邊緣甚至有些枯萎卷曲。盆土干裂,顯然是缺水缺得厲害。整個植株都蔫頭耷腦的,散發著一種虛弱、瀕臨死亡的氣息。
以前看到它這個樣子,林晚晴只會心疼,然后趕緊澆水、施肥,祈禱它能活過來。但現在,在掌握了“基礎培育術”之后,她的眼中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她能“看到”玉露體內的生命能量極其微弱,像是風中殘燭。能“感覺到”它的根系因為缺水和土壤板結,已經失去了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能“聽到”它傳遞過來的、微弱的“渴望”——對水分的渴望,對生機的渴望。
一個念頭在她心中升起。
實驗。
她需要一個實驗對象,來驗證自己學到的“基礎培育術”,來練習對“綠能”的掌控。這盆瀕臨死亡的玉露,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
如果她能讓它重新煥發生機,那就證明,那些知識不是幻覺,她的能力是真實存在的。
林晚晴的心中涌起一絲期待和緊張。這是她第一次主動運用來自綠星的知識,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培育”。
她輕輕將那盆玉露從窗臺上搬下來,放在客廳的茶幾上。她找來一個小噴壺,裝了一些清水,又找來了一把小小的園藝鏟。
但她沒有立刻澆水或松土。按照“基礎培育術”的理念,在進行任何操作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溝通。
她再次盤膝坐下,將玉露放在自己面前,雙手輕輕握住花盆的兩側,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在玉露身上。
她嘗試著用意識去感知這株瀕臨死亡的植物,去傾聽它的“聲音”。
起初,回應她的只有一片微弱的、混亂的生命信號,像是一個虛弱的病人在呻吟。
“別怕……”林晚晴在心中默默地傳遞著自己的意念,溫和而真誠,“我來幫你……”
她引導著掌心印記中那股微弱的綠能,小心翼翼地、如同捧著易碎的珍寶一般,將其注入玉露的體內。
綠能進入玉露體內的瞬間,林晚晴清晰地“感覺”到了它的“反應”——一絲驚訝,一絲抗拒,但更多的是一種……本能的、對生命能量的渴望。
綠能像是一股溫暖的溪流,緩緩地流淌在玉露的體內,滋養著它干涸的“血管”。
林晚晴沒有急于求成,只是耐心地、持續地輸送著綠能,同時仔細地感知著玉露體內的變化。
她“看到”那些微弱的生命信號,在綠能的滋養下,開始變得活躍了一些。她“感覺到”玉露的細胞,在綠能的刺激下,開始恢復一些活性。
這個過程很慢,很考驗耐心。林晚晴的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精神也高度集中,感覺有些疲憊。但她沒有停下,依然專注地進行著。
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她感覺玉露體內的生命能量已經穩定了一些,不再是那種隨時會熄滅的狀態。她這才停下輸送綠能,開始進行下一步操作。
她用小噴壺,小心翼翼地往盆土上噴灑了一些清水。不是直接澆透,而是讓水分慢慢滲透到干燥的土壤中,濕潤表層。
“基礎培育術”中提到,對于嚴重缺水的植物,不能一次性大量澆水,那樣會對脆弱的根系造成更大的傷害。需要先濕潤土壤,讓根系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然后,她用小小的園藝鏟,輕輕地、小心翼翼地松動著盆土表面。動作極其輕柔,生怕傷到本就脆弱的根系。
在松土的過程中,她再次引導著一絲微弱的綠能,注入土壤之中。不是直接作用于植物,而是作用于土壤中的微生物。
“基礎培育術”中提到,健康的土壤不僅僅是物理結構的支撐,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土壤中的微生物,對于植物的生長至關重要。它們能分解有機質,轉化養分,改善土壤結構。
她引導著綠能,溫和地刺激著土壤中那些休眠的微生物,喚醒它們的活性。
做完這一切,她將玉露重新放回窗臺上,讓它能曬到一些柔和的陽光。
“剩下的,就看你自己了。”林晚晴輕聲對玉露說,語氣中帶著一絲期待,“我已經給了你能量和機會,接下來,要靠你自己努力了。”
她能感覺到,玉露傳遞過來的生命信號,比之前要清晰、穩定了很多。雖然依然虛弱,但已經不再是那種瀕臨死亡的絕望,而是多了一絲……生機,一絲希望。
林晚晴站起身,活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體。第一次運用“基礎培育術”,比她想象中要累得多,不僅是身體上的疲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消耗。
但她的心中充滿了興奮和期待。
她看了一眼窗臺上的玉露,又看了看自己掌心的印記。
這只是一個開始。
她腦海中那些來自綠星的知識,遠不止這一點“基礎培育術”。還有更多的奧秘等待著她去探索,更多的能力等待著她去掌握。
窗外的陽光漸漸西斜,給房間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林晚晴的心中,也像是有一顆種子,在陽光和雨露的滋養下,悄然萌發。
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踏上了一條全新的、充滿未知和可能的道路。而這條道路的第一步,就從拯救這盆瀕死的玉露開始。
她期待著明天的到來,期待著看到這盆玉露,以及她自己,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