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還記載漢靈帝沉迷享樂,荒誕無度,曾在宮中模仿街市商鋪,讓宮女宦官扮演商販、顧客,自己則扮成“市魁”來買東西取樂;生活是窮奢極欲,不顧民生疾苦,又逢蝗災、瘟疫,百姓不堪其苦。現在是179年,還有一個多月就過年就到了180年,再過四年,也就是184年,巨鹿人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就會爆發,地方豪強趁機崛起,形成軍閥割據局面,為三國鼎立時代的到來拉開了序幕。184年也就是漢靈帝光和七年,東漢人口約為5500萬。黃巾起義爆發后,因戰亂、瘟疫、饑荒等因素,人口開始銳減。到漢獻帝(這位就是被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的天子)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時,人口只有1500萬,也就是說從184年到220年這36年中,人口減少了4000萬,減少超過2/3,平均每年少100多萬。
《后漢書》直言“靈帝負乘,委體宦孽,征亡備兆。認為他的統治是東漢滅亡的直接原因,是亡國之君。其昏庸程度遠超桓帝……
劉夏仔細查閱她能找到的所有歷史資料,發現靈帝賣官還有另一面。從劉邦建漢開始到漢靈帝繼位時已經過了370年,縱觀歷史,一個朝代過了300多年,就像一個人已經進入到垂暮晚年,各方面的毛病是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嚴重,很多時候是系統性的崩潰,各大器官都出現衰竭,換句話說就是太老了,回天乏力。重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皇帝的壽命。
東漢皇帝命特別短,平均壽命約為31歲,遠低于西漢皇帝的平均壽命40歲。(魏晉南北朝皇帝平均壽命34歲,元朝39歲,唐朝46歲,宋朝46歲,明朝42歲,清朝52歲)。
東漢共14位皇帝,而能活過34歲的只有4個人。年紀最大的是光武帝劉秀,享年63歲,其次是獻帝劉協:54歲。這位東漢末帝,禪位給曹丕后又多活了好些年。還有漢明帝劉莊(48歲)和桓帝(36)。東漢皇帝中皇后能生出兒子繼位的也只有一位:漢明帝劉莊,他是東漢唯一一個為皇后(陰麗華)所生的親兒子。10歲以下繼位的皇帝有4位即漢和帝10歲、漢殤帝不滿1歲,沖帝劉炳3歲。而質帝劉纘8歲被梁冀擁立為帝,因在朝堂上公開稱梁冀為“跋扈將軍”,遭其記恨,最終被梁冀用毒餅害死,時年9歲。漢少帝劉辯13歲繼位,其母何太后臨朝,外戚何進掌權。后何進被宦官誅殺,董卓入京廢劉辯為弘農王,改立劉協為漢獻帝。后來他擔心劉辯復辟,就命李儒將其毒殺,時年才15歲。漢獻帝劉協:雖未被殺害,但從9歲即位到40歲禪位,始終是董卓、曹操、曹丕的傀儡,一生受權臣控制。漢靈帝執政時間長達21年,他12歲執政,死的時候也只有33歲。
因為皇帝要么生不出兒子,生出來又養不大,養大的基本上都不是皇后的兒子而是自幼養育在民間或者是皇帝斷子結束后從皇族中過繼而來。這種皇位繼承人缺乏老皇帝在政務上的指導和從小的“帝王”教育。由于皇后生不出兒子,她們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當皇帝始終存在防范狀態,就會牢牢把握權力不撒手。
皇帝長大后就一定要奪回屬于自己的權力。要奪回政權,就只有靠自己身邊的宦官和那些太后們去火拼。
拿回皇權后,皇帝和年輕守寡的太后一樣不會治國,只能再依靠信得過的自己外戚和宦官去幫自己處理這好不容易搶回來的權力。就這樣外戚一宦官一又外戚一又宦官的輪換掌權。東漢之所以會出現“親小人,遠賢臣”的現象,源頭是皇帝的壽命太短。
其次是選官制度。這個朝代還沒有科舉制度,沒有狀元也沒有榜眼。隋煬帝時期設置進士科,因此一般認為科舉制始于隋朝(公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此后一直延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被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1300年。
在隋朝之前,選拔官員主要依靠世襲、薦舉等方式。
東漢的仕途分600石以上和600石以下的兩個系統。
先說600石以下是東漢的低級公務員系列:開始的時候主要是由郡縣一把手每年去自行招募“廉吏”然后上報國家拿到編制。這低級公務員朝廷是不插手的,基本上是你地方上報啥就批啥。后來本地豪族之間通過姻親通過利益等等建立利益圈,這些低級別的公務員名額逐步成了當地大姓豪族的紅利,大家先說好今年你上,明年我上,豪族與豪族之間往往形成一系列的潛規則,到了后來郡守(相當于現在的高官)都已經摻和不上去,因為地方公務員的名額是當地豪族自己內部的博弈,一個外來的長官上任后是不敢去破壞這種自我生態系統的。當然,作為郡守的你會受到本地豪族的熱情接待,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你當你的官,地方上有什么紅利也會給你,你也就有了政績可以往上走,地方上的事情你就別插手。這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你看多好。
通過世代把控地方上的公務員編制,各地豪族也對本地其他方面的利益進行了完整分割。
因為都已經分割好了,豪族們自然而然也就會用長遠的眼光和高標準來自我約束。比如說這幾個縣世世代代都是我家的地盤。稅是我家收,災是我家救,賊是我家抓,人是我家用。我就當然希望我這片地方越來越好,我就不會去選擇那種暴發式或破壞性的開發。由于我們世世代代都要在這片土地生活,我還要注重自己的名聲。
600石以上的高級官員編制主要有兩個途徑:征辟和察舉
征辟制有兩種:一種是征召:所謂的征召是皇帝覺得你有才,直接下詔聘請你來做官。因此被征召者多為有名望的學者、隱士或有子制特殊才能的人,皇帝以特殊禮遇將他們征入朝廷,授予官職。
另一種是辟除:就是三公、九卿等高級官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有才能的人作為自己的屬吏,這些屬吏經過在官府中的歷練,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拔和任用,還可以保舉自己的子弟為官。兩千石以上的官員,任滿三年就可保舉子弟一人為郎官,在皇帝身邊侍從,積累經驗,等待升遷機會,這是征辟制。
現在再說察舉,察舉分為茂才和孝廉
茂才,原叫秀才(這個秀才可不是科舉制中的秀才),為了避諱劉秀的名改秀才為茂才。屬于最高的官員入門級別。每年都由三公六卿們推薦。每一位高官手中都有一定的指標名額。最頂尖的豪族控制了最高級的官員編制,從而拿到了更優厚的人才推薦名額。大量的高官人士圈往往是少量的最頂尖豪族把持。東漢的國家及高官領導們在一代代的官僚系統演化中,因為互為姻親,互為鄉里漸漸出現了相互提攜的聚集效應。如南陽,潁川,汝南。因此特殊地區豪族的官僚中央化在東漢后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正是在這種腐朽的選舉制度下,豪強地主盤根錯節的控制著各級政權部門,封建的等級關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為官的豪門閥閱、“儒學世家”開始形成。如鄧禹一家公者兩人,侯二十九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2000石官員14人,州郡長官48人,其余官職不可勝數。想象一下,如果一個家族出了幾個總理副總理,部長,高官,N個縣長會是什么樣的家族。還有大家所知的弘農楊氏、汝南袁氏并為四世三公之名門,他們和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自己的利益集團,由于他們身居高位,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因而成了士大夫的領袖門閥大族。換句話就是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那只能去打洞啰,廣大老百姓的子子孫孫就只能一代代去種地。
孝廉:由郡守級高官推薦,東漢100多個郡,孝廉每年的名額相對來說比較多。孝廉流程大體是這樣的:郡國每年推薦孝廉,再由三公考試,合格后統一拜為郎官,入宮給皇帝辦事。名義上,察舉和征辟的人必須是“高才孝順廉潔”,為鄉黨輿論所推。“輿論所推”的水分可就太大了,偽裝自己廉潔孝順方法多得很。沒有門路的,只好投靠那些有名額的。投靠的人對舉薦自己的人那是卑躬屈膝,各種行賄,巴結討好,欺上瞞下甚至是不擇手段,其實就是在花錢買官。如果一個舉主死了,他的門生故吏也就是被舉薦人也得像他們的子女一樣得服三年喪。這些人拿著朝廷給的俸祿,孝敬的卻是他們的舉主。
現在雖然還沒到178年,但買賣官已經是非常普遍現象。這個時期的賣官是由朝廷那些要員以及世家大族去賣。權、錢歸他們所有。所以他們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形成一張張巨大的關系網,利益鏈。那些世家大族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強大,成了一個個龐然大物。再過10年,漢靈帝一死,那些豪族就都帶軍隊出來了,如袁紹,袁術,劉表,曹操,公孫瓚等等等等。那些軍隊可不是一夜之間能夠培養出來的,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夠培養出來的。漢靈帝之所以后來明碼標價賣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迫不得已。國庫早已沒有錢,要搞錢怎么辦?賣官!反正都是賣,你們賣不如我來賣!公開賣!這極大傷害了那些高官和世家大族的利益,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所以他們痛罵漢靈帝是昏君,亡國之君。士族的標準是:我們賣官是為了更好的為朝廷效力,你皇帝賣官則是昏庸亡國。我們選美女是為了陰陽調和,你皇帝選美女是勞命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