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白露時的“一畦“菜與藏在菜園角的量詞清鮮
楊永革是被菜園里的“沙沙“聲弄醒的。拉開窗簾,白露的晨霧還沒散,給白菜葉鍍了層銀,知知蹲在窗臺上啄著翅膀上的露水,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白霜,像撒了把碎鹽。
“白露種高山,秋分種平川?!八⊥馓淄鶚窍伦?,腳剛踩進菜園的濕土里,就見張大爺舉著把小鋤頭往菜畦里鉆:“老李!來薅'一壟'草,這小白菜再長'一寸'就能吃了!“
李大爺拎著個竹籃從籬笆外繞進來,籃子里裝著些剛割的韭菜:“急啥?先摘'一捆'韭菜!當年在食堂當伙夫,白露的韭菜最香,包'一屜'包子能饞哭'一街'孩子?!皞z人正拌嘴,趙阿姨挎著個竹筐從旁邊單元拐過來,筐里裝著些干辣椒:“給你們添'一捧'辣椒,炒白菜得放'一瓣'蒜才夠味?!?/p>
知知突然撲到趙阿姨腳邊,對著竹筐“咯咯“叫。楊永革這才發現,筐底的竹條松了兩根,用布條纏成了疙瘩——“一只'松底筐“比“一個筐“更有嚼頭,趙阿姨自己也笑:“可不是嘛,裝過'一春'的薺菜,盛過'一夏'的苦瓜,就剩這'一只'念想了。“
菜園角的水井旁,幾個老頭正圍著張大爺的二八大杠換內胎。車胎攤在石板上,張大爺用滑石粉擦著胎面:“你看這'一條'內胎,補過'三回'還能用!當年王大媽總說,過日子就得像補胎,有'一點'窟窿就趕緊堵,不然越破越大?!?/p>
李大爺蹲在旁邊,用銼刀磨著補?。骸暗媚コ?一層'毛面!我年輕時補胎,就憑這'一手'絕活,掙過'一個'月的酒錢?!罢f著,王大媽拎著個布包從籬笆外走來,包里裹著些新蒸的菜卷子:“剛出鍋的韭菜卷子,來'一塊'墊墊肚,干活才有勁?!?/p>
張大爺突然指著布包笑:“還是你這'一塊'布縫得巧,去年包'一兜'糖蒜都沒漏湯?!巴醮髬屌牧讼滤氖直常骸吧儇氉?!去年借我'一把'剪刀剪菜根,現在還沒磨呢!“
知知突然叼起井臺邊的舊報紙,往楊永革手里塞。報紙上有篇報道,說郊區要辦“一屆“秋菜節,配圖是個老漢抱著“一顆“大白菜的“一幅“畫,菜葉子綠得發亮,像朵盛開的綠牡丹?!澳憧催@'屆'和'顆',“楊永革指著字,“節日用'屆',成顆的菜用'顆',就像這韭菜,成捆的叫'一捆',零散的叫'一把',各有各的模樣。“
正說著,周老太抱著個木箱從籬笆外的老屋里走來,箱子上的銅鎖掛著串干菜根,被曬得發脆:“來幫我看看,這'一箱'老物件,該咋擺進展覽室?!按蜷_一看,里面的東西讓所有人都靜了——
-一把小鋤,鋤頭亮得能照見人,木柄上刻著個“農“字;
-一個瓦盆,盆底有個小圓孔,當年育過“一茬“菜苗;
-一捆菜繩,麻繩擰的,繩頭系著個小竹牌,寫著“捆菜用“;
-一沓舊賬本,上面記著“一畦收菜二十斤““一戶分菜五斤“,紙頁都泛黃了。
“這小鋤是我公公的?!爸芾咸闷鹦′z,指腹蹭過鋤刃的小豁口,“他說'一把'好鋤要懂'一棵'菜的根,就像'一雙'手要懂'一園'的土,薅草才不傷苗?!皸钣栏锿蝗幌肫鹄现芄P記本里的話:“把“字帶著人的巧勁,種菜的家什配“把“,就像把清鮮攥在了手里。
李大爺拿起那個瓦盆,突然嘆了口氣:“當年我娘總用這'一只'盆育苗,說'一顆'籽能發'一棵'芽,看著它冒綠,比吃肉還香?!皬埓鬆斀釉挘骸拔壹彝醮髬屓ツ觌绲?一壇'芥菜,就用這'一種'瓦罐裝,酸得能掉'一顆'牙,卻越吃越想吃。“
“牙“字剛出口,知知突然往木箱里鉆,叼出本線裝書。封面上寫著“秋菜量詞譜“,字跡是用毛筆寫的,墨色里混著點泥土的黃。翻開一看,里面記著“一畦菜““一筐鮮““一壇酸“,頁眉上畫著顆小白菜。
“這是我那口子抄的?!爸芾咸穆曇舭l顫,“他當菜農時記的,總說'量詞是菜根','一棵'菜要帶'一串'根,才新鮮,差一點,滋味就變了。“
楊永革翻到最后一頁,上面畫著個菜園,旁邊寫著“一籬豆角,半畦白菜,圍著一口水井“。畫得歪歪扭扭,卻透著股踏實——像怕菜苗被霜打了似的。
日頭爬到頭頂時,菜園里的韭菜割了“一籃“,綠瑩瑩的泛著水光。小寶帶著幾個孩子舉著“一把“小鏟子跑來,學著大人的樣子挖蘿卜:“楊爺爺,這'一個'蘿卜能腌'一壇'咸菜嗎?“王大媽從布包里掏出“一袋“糖果,拆開撒在井臺上:“先吃'一顆'甜的,腌菜得等霜降才夠味?!?/p>
孩子們突然指著竹籃里的韭菜爭論起來:
-“該叫'一籃'韭菜!“
-“不對,是'一叢'一叢割的,該叫'一捆'韭菜!“
-“楊爺爺說過,裝在籃子里叫'籃',捆起來掛著叫'捆'!“
知知突然飛到竹籃邊,用爪子扒了下籃子縫——韭菜在里面松松散散,確實該叫“籃“。孩子們笑成一團,楊永革看著他們,突然覺得這白露的涼,都被這“一籃“的青氣暖化了。
中午,大家擠到王大媽家吃午飯。她在廚房炒著“一盤“韭菜炒蛋,油星濺得“滋滋“響,香得人直咽口水。趙阿姨端出“一碗“玉米粥,新磨的玉米面熬得稠稠的,“一口“能暖到心里。李大爺從懷里掏出個紙包,打開是“一塊“麥芽糖,粘乎乎的,“我孫子給的,說'一口'能甜'一下午'?!?/p>
酒過三巡,張大爺突然從兜里摸出個小布包,打開是“一副“護膝,粗布縫的,里面絮著棉花:“這是王大媽給我做的,你看這'一副',比原來那'一只'厚實,蹲在菜畦里薅草也不凍腿了。“
周老太突然笑了:“我那口子當年總說,'一雙腿'要勤,就像'一園'菜要管,不彎腰哪有收成。“她給楊永革倒茶,“你看這茶,'一壺'是量,'一口'是品,差的那點,是菜園里的蟲鳴?!?/p>
知知蹲在桌角,正啄著塊掉在地上的蛋渣。楊永革突然發現,渣子上沾著“一根“韭菜——原來這炒蛋里,藏著菜園的青呢。
太陽偏西時,展覽室的秋菜物件擺好了。周老太的小鋤靠在墻上,下面貼著孩子們寫的字條:“一把小鋤,一秋清鮮“。楊永革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字,突然覺得它們比任何獎狀都實在。
回家的路上,知知突然往老周的雜貨鋪跑。鋪子門開著,老周正坐在門檻上編竹籃,手里的竹條“一根一根“繞著,編出“一個“帶網格的菜籃。“給小寶挖蘿卜用的,“老周笑了,“當年跟老張搶著澆白菜,為'一瓢'水該澆哪畦吵了'一早晨',現在想想,多澆少澆不都是地里的綠?!?/p>
楊永革拿起那個菜籃,就見籃底編著個“一“字,是用青竹條嵌的。知知突然跳到籃子里,用喙尖點著那個字——像在說,再小的量詞,也裹著菜的鮮。
窗外的菜園里,剩下的白菜還在“一寸一寸“地長,葉子在風里“一晃一晃“的。楊永革摸著菜籃的紋路,突然明白:那些被他們嚼來嚼去的量詞,哪是字,是菜根扎的根——“一畦“菜的嫩,“一秋“的清,“一只“雞的閑,合在一起,就是“一輩子“的清鮮。
知知突然對著菜園“咯咯“叫,聲音里帶著歡騰。楊永革摸了摸它的頭,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菜香,像抹了層露水。他知道,等霜降了,這群老頭老太太又會為“一層“霜還是“一場“霜吵起來,而這,就是最該珍惜的秋日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