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慢悠悠“暈染的冬日光景,或論節(jié)奏詞性的沉淀之妙
楊永革的棉襖領(lǐng)還沾著宴會上的酒氣,社區(qū)的冬陽就“懶洋洋“地爬過墻頭,把槐樹葉落盡的枝椏照得“疏朗朗“的。那光裹著雪粒的涼,像杯溫吞的茶往“和美美“的熱乎氣里滲,把杯盤狼藉的喧鬧泡得“慢悠悠“的。知知蜷在張大爺?shù)奶僖紊希ψ颖е鴪F“暖融融“的棉絮,尾巴掃過地面的雪屑,“簌簌“聲里帶著股“不著急“的勁——這是“慢悠悠“詞性登場的冬令。
那本《漢語形容詞選解》昨夜被酒液泡得“黏糊糊“的,此刻正墊在王大爺?shù)呐譅t旁“醒酒“。“舒緩“詞條的注釋原是“緩慢,緩和“,被冬陽的光曬得變了形,最后洇成“可引發(fā)時空流速梯度放緩“。更妙的是,書頁邊緣泛著層“霧蒙蒙“的白,像結(jié)了層薄冰,慢慢織成個“慢“字,還在微微“晃悠“。
“老劉的冰糖葫蘆熬得更稠了。“楊永革瞅著胡同口的小攤笑,紅亮的山楂裹著糖殼,“晶晶亮“的,卻比往常多熬了兩刻鐘,糖殼硬得“咬不動“,得含在嘴里慢慢化。老劉裹著件舊棉襖,往糖葫蘆上粘芝麻時“慢吞吞“的,芝麻粒掉在雪地上,他也不急著撿,“冬天嘛,日子就得像熬糖,火急了粘牙,慢下來才甜得透。“
這“慢熬“的說法成了引子。楊永革剛買了串冰糖葫蘆,就覺得含在嘴里的糖在“偷偷變綿“,原本脆硬的殼化成了“黏糊糊“的漿,山楂的酸混著糖的甜,居然在舌尖“繞了三圈“才咽下去——張大爺?shù)臒煷佂炖锼蜁r“慢了半拍“,銅嘴碰到嘴唇的瞬間,煙絲的香像被“抻長“了,比往常多了層“潤“;李大媽納鞋底的針線“拉得緩“,棉線穿過布面的“沙沙“聲,在空氣里“蕩了蕩“才散;連趙阿姨家兔子啃白菜,都不再“咔嚓咔嚓“猛嚼,而是“小口小口“地抿,菜葉上的牙印“整整齊齊“的,像繡上去的花。
“邪門了!“楊永革含著糖葫蘆直瞪眼,“這天怎么把啥都變慢了?“
老劉往糖鍋里添了勺水,聞言“嘿嘿“笑:“我在糖里摻了點'稠乎乎'的蜂蜜,化得慢——你看王大爺?shù)拇植佳澴樱窀蜕狭罆r,水珠順著褲腿'滴答滴答',比夏天慢了一半,像在數(shù)著過。“
話音剛落,王大爺拎著剛洗的褲子往家走,褲腳的水珠果然“掉得稀“,半天砸不碎一片雪。“老劉你賠我時間!“他把褲子往晾衣繩上搭,動作“慢悠悠“的,“本來想洗完褲衩曬太陽,照這速度,得曬到明年開春!“
張大爺蹲在墻根下曬太陽,煙袋鍋“吧嗒“得比往常輕,聞言笑得“呵呵“的:“開春怕啥,我教你個招——把褲子搭在暖手爐上,慢是慢了點,卻烘得'暖洋洋'的,比太陽曬的軟和。“他舉著煙袋鍋往空中畫圈,“你看這煙圈,慢慢飄才好看,急著散了啥意思沒有。“
他這話像按了“降速鍵“。原本在胡同里穿梭的“慢悠悠“氣息突然“沉“下來,變成無數(shù)個“小漩渦“,把時間“攪得更慢“——趙阿姨掃雪的掃帚“揮得緩“,雪沫子在空中“飄了又飄“,才肯落在地上;社區(qū)活動室的麻將牌,被手捏著“轉(zhuǎn)了三圈“才肯放下,“啪“的聲比往常“悶“了半分;最絕的是老周的燒烤攤,炭火燒得“慢悠悠“的,烤串的煙在半空“繞了個彎“,才肯往天上飄,把路過的麻雀都“熏得“放慢了翅膀。
“這叫'歲月靜好'的社區(qū)版。“楊永革看著慢飄的煙直咂嘴,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棉鞋踩在雪上,“咯吱“聲被“拉得老長“,像根被抻細的糖絲。
這場“慢節(jié)奏風波“的第一個受害者是社區(qū)的鐘表。掛在活動室墻上的老座鐘,擺錘“晃得緩“了,原本“滴答滴答“的聲,變成了“滴——答——“,每下間隔比往常多了口氣,引得看鐘的張大爺直打盹,“這鐘比我還能偷懶。“
“這叫'鐘隨天變'。“楊永革指著鐘擺笑,“冬天的日子,就該給時間多喘口氣。“
變故出在下午四點——李大媽的酸菜壇子突然“自己冒泡“了。她本想撈棵酸菜做晚飯,剛掀開壇蓋,就見壇里的菜在“慢慢翻“,泡泡“咕嘟——咕嘟——“地冒,比往常慢了三倍,酸香在屋里“繞了圈“,才肯往胡同里鉆。“這酸菜,怕是得比往年多腌半個月。“李大媽往壇里撒了把鹽,動作輕得像怕“驚著“菜。
楊永革的第一個反轉(zhuǎn),發(fā)生在他摸到那本《漢語形容詞選解》時。“舒緩“詞條的霧白正往“急促“詞條(原本講“速度快“)里“滲“,而“急促“詞條上還留著夏天冰棍融化的“水痕“,此刻突然“冒“出些“火星“,像快燃盡的炭。他趕緊把書往老周的燒烤炭上湊,“舒緩“詞條的霧白開始“散“,“急促“詞條的火星連成線,最后變成個“快“字,“突突“地跳在書頁上。
“是'急匆匆'在幫忙!“楊永革對著王大爺喊,“把褲子往暖氣上搭,能快點干!“
王大爺被“點醒“了,把褲子搭在鍋爐房的暖氣片上,粗布很快“騰“起層白汽,水珠“滴答“得密了些,卻沒失了“慢悠悠“的勁,干了的褲腿“軟乎乎“的,比太陽曬的“貼“腿。“這叫'快中帶慢'的干活褲。“他拎著褲子抖了抖,“不耽誤穿,還不板結(jié)。“
第二個反轉(zhuǎn)是張大爺?shù)臒煷仭K鶡熃z里摻了點“干巴巴“的薄荷(夏天曬的),抽起來“順“了些,煙圈飄得“快了半分“,卻還帶著“慢悠悠“的旋,像個“懂事“的小陀螺。“這叫'快慢搭著來'的老方子。“他磕著煙灰笑,“抽得急了嗆肺,太慢了沒勁。“
最妙的是社區(qū)的夕陽。往常“唰“地就落了山,此刻卻像被誰“拽著“,在天邊“掛了又掛“,把云彩染成“金紅金紅“的,連落在雪地上的光,都“慢慢“地收,像舍不得走。“這叫'冬天的回光'。“李大媽牽著兔子看夕陽,“知道人怕冷,多照會兒暖。“
慢勁退去時,暮色把胡同染成“藍盈盈“的。炊煙不再“慢悠悠“地飄,而是“直挺挺“地往天上鉆,卻比往常“粗“了些;王大爺?shù)难澴恿赖谩鞍敫伞埃钤谝伪成稀暗沃埃?jié)奏“勻勻“的;張大爺?shù)臒煷仭鞍舌暗们诹它c,煙圈卻還帶著“旋“;趙阿姨的兔子鉆進窩,啃白菜的聲“快了些“,卻還留著“小口抿“的規(guī)矩。
楊永革撿起《漢語形容詞選解》,只見“舒緩“詞條旁多了行字:“慢不是懶,是把日子嚼碎了品;快不是急,是給時光踩準了點。該慢時把糖含化,該快時把柴添足,這才是日子該有的步頻。“書頁上的霧白和火星融在一起,洇出個“穩(wěn)“字,像個踩著雪慢慢走的人影。
老劉收攤時,把剩下的糖葫蘆分給小孩,“含著吃,別著急“;老周的烤串撒了把辣椒面,“快趁熱吃,涼了辣“;李大媽的酸菜撈了半棵,“今晚燉肉,剩下的接著腌“;王大爺往暖手爐里添了塊炭,“慢火烘著,明早還熱“。
楊永革摸著書里的“穩(wěn)“字笑,突然覺得這“慢悠悠“的詞性哪是來搗亂的,是來教大家“過日子的快慢“的——太慢了誤事,太快了漏味;人心就得像這冬陽,該暖時慢慢曬,該收時輕輕走;日子就得像冬天的爐火,添柴要快,燒火要慢,這樣烘出的暖,才“透“得實在,不那么慌張。
他沒注意到,書的最后一頁沾著顆“凍硬的糖葫蘆渣“,慢慢洇出個“盼“字,還在微微“發(fā)亮“。而社區(qū)的窗臺上,李大媽正往花盆里埋蒜瓣,“慢慢等開春“,那點“盼著發(fā)芽“的勁往胡同里飄,像在說:這慢悠悠的冬天,藏著最急的盼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