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并未止步于“救火”。在高效穩(wěn)定了校園項目運營后,她敏銳地捕捉到了新的機遇。一次與蒙小烏云主任溝通時,對方無意中提及周末開課的需求。類似的聲音也從五十八中的社團指導老師和學生家長那里傳來。
趙靜立刻將這個信息連同初步的市場調研想法匯報給蘇晴和文桐。“蘇老師,文老師,我覺得這是個值得嘗試的方向……”她條理清晰地分析了市場需求和潛在收益,“這可以成為工作室一個相對獨立、有穩(wěn)定現金流的業(yè)務模塊。利用周末工作室的場地,招募社會上的中小學生,開設系列化的歷史文化興趣班……”
這個提議讓蘇晴和文桐眼前一亮。既能更廣泛地傳播文化,又能創(chuàng)造收益,反哺工作室的運營和研究,何樂而不為?她們立刻授權趙靜進行可行性分析和方案細化。機遇往往藏在需求的聲音里,而專業(yè)的人,總能在喧囂中精準地捕捉到它。
然而,一個現實問題立刻擺在面前:現有的工作室空間,它既是辦公區(qū),又是文創(chuàng)樣品陳列區(qū),還是口述史資料庫。平時偶爾的一些課程是可以滿足使用的,但如果周末開設的班級多了,孩子多了,就顯得局促了。
“場地是個大問題。”蘇晴蹙眉,環(huán)顧著堆滿資料和樣品的工作室,“這里肯定不行,太擠了,而且會互相干擾。”
趙靜顯然早有考慮:“蘇老師,文老師,我觀察過了。我們工作室隔壁那間空置的臨街門面,面積比我們這間稍大,格局方正,采光也不錯。房東我打聽過了,租金在可接受范圍內。如果我們把它租下來,專門用作周末培訓教室,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工作室,“我們甚至可以把現在工作室后面那個堆放雜物的小隔間清理出來,和主辦公區(qū)打通,好好規(guī)劃一下,隔出一間能容納至少4位老師辦公的小辦公室。這樣,辦公、倉儲(樣品/資料)、教學,三個功能區(qū)就能相對獨立,互不干擾了。”
這個提議讓蘇晴和文桐精神一振。隔壁那間房子她們也留意過,確實空置了一段時間。如果能拿下,不僅解決了周末班的場地,更能改善工作室的運營環(huán)境!這是很必要的一件事。
蘇晴行事果斷,第二天就聯系房東看房、洽談。房子狀況基本良好,簡單粉刷和必要的基礎設施檢修即可使用。租金經過一番協商,也在預算之內。蘇晴當機立斷,簽下了租約。
與此同時,文桐的設計才華開始大放異彩。空間改造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她的肩上。她與趙靜緊密配合,一個負責功能規(guī)劃與執(zhí)行落地,一個則專注于空間美學與歷史文化氛圍的營造。
“驛路學堂”教室規(guī)劃:文桐主導了新教室的設計。她摒棄了刻板的教室布局,以“驛路”文化為靈感。講臺背景墻設計成古樸的夯土墻效果,鑲嵌一塊可移動的大尺寸木質面板,既可作為白板,也可懸掛地圖或投影。課桌椅選用原木色可拼接式,方便小組活動和手工。最點睛的是靠墻的兩排矮柜:柜門采用仿古窗欞格樣式,表面是文桐親手繪制的、簡化版的驛路沿線風物圖案,用于存放教具和孩子們的手工作品。預留的整面作品展示墻,則用深色木條分割成大小不一的“驛站”格子,未來將展示學員成果。燈光設計上,主照明柔和,在展示區(qū)和講臺背景增加了暖色調的射燈,營造出溫暖、專注又帶有歷史沉淀感的空間氛圍。墻壁點綴著幾幅精心挑選的本地老照片和孩子們自己寫的微作品展示。
辦公室改造:清理雜物、打通隔斷由趙靜組織人手高效完成。空間打通后,文桐仔細測量,精心規(guī)劃。墻面不再是簡單的白色,而是選擇了低飽和度的米灰色,沉穩(wěn)內斂。地面鋪設了深灰紋理的耐磨地板革。根據狹長空間的特點,文桐設計了靠墻一排定制胡桃木色辦公桌,桌面下方巧妙集成儲物抽屜和柜體,最大化利用空間。桌面上方,安裝的是開放式原木層板架,用于放置文件和書籍,視覺上通透不壓抑。層板邊緣鑲嵌著細銅條,增添一絲精致感。蘇晴要求預留的位置,文桐特意選配了一把風格更沉穩(wěn)的椅子,半開玩笑地回應蘇晴:“這張椅子,得配得上‘總裁’的份量。”引來大家會心一笑。雖然空間緊湊,但在文桐的設計下,功能齊全、光線充足,且充滿了工作室特有的、融合了現代辦公效率與歷史文化氣息的獨特氣質。
驛園初構想:在忙碌改造內部空間時,文桐的目光落在了工作室附帶的那個小小的、被荒廢的院子上。它緊鄰后窗,堆放著一些舊物,幾乎被遺忘。“這里太可惜了,”文桐對蘇晴和趙靜說,“陽光這么好,稍微收拾一下,鋪上青磚或防腐木,種點竹子、爬藤植物,放兩張戶外桌椅和一個簡單的遮陽棚,就能變成一個絕佳的休憩角、小型露天沙龍區(qū),甚至天氣好時,可以作為戶外手作課堂的延伸!”
物料采購與安裝:趙靜憑借蘇晴的開廣告公司的同學王強推薦的廠家,以優(yōu)惠的價格采購了課桌椅、白板、矮柜框架等必需品。在文桐的指導下,對采購物品的材質、顏色進行了篩選,確保與整體設計風格統(tǒng)一,并協調安裝到位。
短短兩周多時間,在趙靜的高效統(tǒng)籌和文桐審美加持下,隔壁煥然一新,成為了明亮、整潔、處處透著歷史文化巧思的“驛路學堂”。而工作室內部,那個新隔出來的小辦公室雖然不大,但設計精良,井然有序,終于讓每個人都有了相對獨立的工位,工作效率顯著提升。看著窗明幾凈、風格鮮明的新教室和不再擁擠、更富專業(yè)格調的工作室,以及腦海中那個即將煥發(fā)新生的“驛園”,蘇晴和文桐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感與創(chuàng)造力——她們的事業(yè),終于有了更堅實、更有文化靈魂的物理承載空間。
空間問題解決了,趙靜雷厲風行地推進周末興趣班項目:
課程體系圍繞“驛路”的核心特色,由蘇晴和文桐主導設計,趙靜細化執(zhí)行方案,形成了幾個模塊:“小小考古家”(小學低年級):以互動游戲、手工(如制作“陶片”、拼古建模型)為主,認識本地歷史遺跡、文物;“老街巷探秘者”(小學高年級):結合實地微研學(工作室周邊老街)、地圖繪制、口述史訪談技巧啟蒙,了解城市變遷;“游牧智慧傳承人”(小學全齡/初中):深入講解蒙古包結構、傳統(tǒng)手工藝(皮毛、銀飾基礎認知)、草原生態(tài)智慧,動手制作簡易蒙古包模型、馬鞍裝飾等;“非遺小工匠”(初中):邀請本地非遺傳承人(如剪紙、皮畫藝人)進行短期工作坊。其中,手工環(huán)節(jié)所需的許多材料包和設計圖樣,都融入了文桐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元素,無形中成了文創(chuàng)的體驗入口。
在師資招募方面,趙靜利用蘇晴和文桐在本地教育圈的人脈,并在招聘網站發(fā)布信息,很快物色到幾位合適的兼職老師:
退休歷史教師李老師:學識淵博,講課生動,負責“老街巷探秘者”的歷史脈絡部分。
美術專業(yè)大學生小楊:動手能力強,有耐心,負責所有課程的手工指導環(huán)節(jié)。
王丹丹:因其出色的表現和對課程的熱情,已順利轉正。趙靜推薦她兼任“游牧智慧傳承人”的助教和部分主講,她的年輕活力很受孩子歡迎。
招生啟動主要通過三個渠道:現有學校合作渠道口碑傳播;工作室公眾號精準推送;本地親子社群/論壇推廣。
招生情況出乎意料地好。第一期“小小考古家”和“老街巷探秘者”周末班,各招滿了15個名額。家長們對“專業(yè)團隊”、“濃厚的文化氛圍”、“區(qū)別于純玩樂的研學”等理念非常認可。
壓力稍緩的一個傍晚,秋意已深,窗外華燈初上,染紅了天邊最后一抹晚霞。蘇晴剛和趙靜細致地確認完下周蒙小“蒙古包互動課”和周末班“老街巷探秘者”首課的所有細節(jié)與物料清單。看著趙靜條理清晰的備忘郵件,再望向隔壁在燈光下顯得格外溫暖、雅致的“驛路學堂”,以及工作室里那個雖小卻設計感十足、令人心情愉悅的新辦公室,蘇晴感到一種久違的安心、踏實和對未來的篤定。
這時,手機屏幕亮起,是江楓發(fā)來的視頻通話請求。看到他的名字,蘇晴嘴角不自覺地微微上揚。
接通后,屏幕那端是嶺南依舊蔥蘢的綠意和江楓清爽的笑容,背景似乎是一個設計感十足的工作室。“蘇晴,”他的聲音帶著笑意和關切,“聽你聲音好像比上次輕松多了?眉頭都舒展開了。團隊建設有進展了?”那專注的目光仿佛能感知她的狀態(tài)。
蘇晴舒了口氣,臉上綻放出這些天來最舒展、最發(fā)自內心的笑容,連眼角都帶著光:“嗯!何止是有進展,簡直是天降救星!我們招到了一位非常非常得力的校園項目主管,叫趙靜。”她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趙靜加入后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項目的井井有條、溝通的順暢高效、成本的優(yōu)化,以及她們終于能抽身投入核心業(yè)務的輕松感。“文桐也大顯身手,把新教室和辦公室改造得特有文化韻味,連我們那個破院子都被她盤活了!感覺工作室一下子活過來了,而且更有‘味道’了!多虧了大家伙的幫忙……”她的語氣帶著慢慢的赧然和感激。
江楓聽得很欣慰,看著屏幕里她重新煥發(fā)光彩的臉龐,眼神溫柔而充滿贊賞:“太好了!這就對了!專業(yè)的事交給專業(yè)的人,趙靜負責運營落地,文桐把控美學與調性,各展所長,這才是團隊化、正規(guī)化運營的基石。恭喜你們邁出了關鍵一步!”
結束通話,蘇晴走到窗邊,望著窗外漸濃的夜色和隔壁“驛路學堂”透出的溫暖燈光。這燈光,不僅照亮了新的教室,也仿佛照亮了她們前行的路。前路依然漫長,但并肩的伙伴、專業(yè)的助力、不斷拓展和精心雕琢的空間、以及遠方那份默默守望、適時推動的力量,讓這條“驛路”充滿了溫暖的底色和清晰的方向。心中那份對明天的期待,變得更加具體而澎湃——那里有事業(yè)的新篇章,有“驛園”的綠意,有文創(chuàng)展柜的構想,也悄然融入了對某個遠方身影更深切的念想和分享這份成長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