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連接帶來的震撼余波未平,張奇立刻投入對“神經橋”和“方舟”系統的加固與優化。他分析了連接過載的原因(主要是原始記憶數據的非結構化和情感負載過重),改進了緩沖算法和神經信號模擬軟件的渲染引擎,增加了情感過濾(類似“降噪”)的選項,以保護自己和設備。
深入連接:幾天后,張奇懷著敬畏和探索的心情,再次啟動了連接。這一次,過程平穩了許多。屏幕上的神經拓撲圖穩定運轉,數據流雖然依舊龐大,但被軟件更有效地解析和呈現。他調整了“視角”,選擇跟隨方謙(小智)在國科中大大學時期的記憶主線。
沉浸模式:張奇戴上沉浸式神經反饋頭顯(自制),意識仿佛被輕柔地拉入了一個由數據和情感構筑的時空隧道。他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近乎“附身”于年輕方謙的感官,體驗他的喜怒哀樂、所見所聞。(注:為了敘事清晰,以下描述仍采用第三人稱,但強調是張奇通過方謙感官的體驗)
小章節1:國科晨光
場景:國科中大校園。陽光透過高大的梧桐樹葉灑下,充滿活力的年輕學子穿梭其中。現代化的教學樓與古樸的老建筑交相輝映。空氣中有青草和書本的味道。
方謙的興奮與壓力:張奇感受到方謙踏入這所頂尖學府時的激動與隱隱的壓力(周圍都是天才)。他目標明確:頂尖實驗室!資源!把他的“小智”推向新高度!
“小智”的進化:在共享的、略顯凌亂但設備齊全的本科生創新實驗室里,方謙的“小智”原型占據了角落。它不再是簡陋的金屬塊,而是有了更流線型的塑料外殼(3D打印)、基礎攝像頭(視覺輸入)、麥克風陣列(語音識別升級)、以及一塊小小的液晶屏(表情/文字反饋)。張奇能“看”到方謙如何調試代碼,優化語音識別引擎,讓“小智”能進行更連貫的對話(雖然反應有時還慢半拍)。
許若微的不可或缺:許若微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實驗室。張奇體驗到:
翻譯難題:當方謙面對一篇關鍵的英文神經網絡論文抓耳撓腮時,那份熟悉的挫敗感涌來。許若微自然地接過平板,用清晰悅耳的聲音逐句翻譯、解釋專業術語,甚至能結合上下文提出自己的理解。方謙心中的感激和依賴感溫暖而清晰。
情感化設計:“小智,用戶說‘我很難過’,除了回答‘別難過’,還能怎么做?”許若微提問。她引導方謙思考如何讓“小智”識別語氣中的情緒,并做出更人性化的回應(比如播放一小段舒緩音樂,或者問“想聊聊為什么嗎?”)。張奇感受到方謙被點亮的靈感火花——原來技術可以承載情感!
生活錨點:許若微會帶來切好的水果、提醒沉迷編程的方謙吃飯、在他熬夜后遞上熱牛奶。張奇能體會到方謙心中那份被細心呵護的暖意,以及偶爾因專注忽略她而產生的、轉瞬即逝的愧疚。
張奇的感悟:張奇深刻理解了“小智”的進化不僅是代碼的堆砌,更是許若微將“人性溫度”注入冰冷邏輯的過程。她是方謙技術道路上的燈塔和情感港灣。
小章節2:榮耀與陰影
競賽高光:“寰宇杯”大學生智能機器人大賽現場。張奇通過方謙的視角,感受到巨大的緊張和期待。聚光燈下,經過無數次迭代的“小智-II”型機器人流暢地完成了復雜任務:識別并抓取指定物品、避開動態障礙、理解并執行多步驟語音指令、甚至在評委提問時用合成的、接近許若微語調的柔和聲音回答。最終斬獲最高獎!雷鳴般的掌聲中,方謙被巨大的成就感淹沒,他下意識地在人群中尋找許若微,看到她眼中閃爍的驕傲淚光。張奇也為之振奮。
忽略的裂痕:然而,勝利的喜悅很快被新的挑戰沖淡。一個由頂尖教授牽頭、涉及下一代人機交互核心算法的重量級研究項目向方謙拋出橄欖枝。張奇體驗到方謙全身心投入的狂熱狀態:
實驗室囚徒:日以繼夜地編碼、調試、閱讀文獻。時間感變得模糊,實驗室的白熾燈成為唯一的日月。張奇能“嘗”到速食能量棒的乏味,“聞”到長時間不換洗衣服的微酸汗味。
遺忘的紀念日:一個重要的日子(可能是兩人在一起的紀念日)在方謙的計算中悄然滑過。直到深夜,他疲憊地走出實驗室大樓,看到許若微獨自坐在冰冷的長椅上,路燈將她的身影拉得很長。她手里拿著一個小蛋糕,眼神里有掩飾不住的失落和疲憊。張奇感受到方謙心臟猛地一縮,巨大的愧疚感如同冰水澆頭!他想沖過去解釋,卻被極度的困倦和項目壓得邁不開腿。
許若微的沉默付出:張奇也“看”到許若微默默收拾起蛋糕,沒有一句責備,只是輕輕說:“項目很重要,我知道。別熬太晚。”她轉身離開的背影,讓方謙(和張奇)感受到一種沉重的心疼。張奇明白了許若微的委屈,更震撼于她的包容。
盧俊濤的“關懷”:在這段方謙缺席的時間里,張奇通過方謙偶爾瞥見的場景和許若微的只言片語,感知到盧俊濤的“存在感”
方謙匆匆穿過球場邊,看到盧俊濤一個漂亮的進球,引來女生尖叫。盧俊濤看到方謙,眼神復雜(有競爭,有不屑),故意大聲和隊友說笑,目光卻瞟向觀眾席上獨自看書的許若微。
圖書館“偶遇”:許若微和方謙提起,盧俊濤最近“恰好”總在她常去的圖書館樓層出現,會“請教”一些金融問題(明知她是科技專業),或分享些有趣的見聞。許若微禮貌但疏離。
張奇的洞察:張奇能感覺到盧俊濤的刻意接近,以及許若微禮貌下的困擾和一絲不耐煩。盧俊濤對方謙的嫉妒在暗中滋長。
小章節3:風暴前夕
盧俊濤的瘋狂決定:一個傍晚,張奇(通過方謙)和許若微正在實驗室討論一個算法問題(氣氛因之前的忽略還有些微妙)。盧俊濤突然出現在實驗室門口,臉色異常嚴肅,甚至有些蒼白。
攤牌:“若微,能出來一下嗎?有重要的事。”盧俊濤的聲音緊繃。許若微猶豫了一下,看向方謙。方謙點點頭(心中莫名有些不安)。
門外的風暴:實驗室隔音一般。張奇通過方謙的聽覺,清晰地捕捉到門外壓抑但激動的對話:
盧俊濤(痛苦/決絕):“…我受夠了!看著他把你晾在一邊?看著你默默忍受?看著他把那些破銅爛鐵看得比你還重?若微,他配不上你!跟我走吧,我…”
許若微(冷靜打斷,異常堅定):“盧俊濤!請你尊重我的選擇!那不是‘破銅爛鐵’,那是他的夢想,他的世界!我愛他,也愛他為之奮斗的一切!他的專注,他的才華,甚至他的‘小毛病’,都是他獨一無二的地方!這與你無關!”
盧俊濤(聲音拔高,充滿不甘和憤怒):“夢想?!好!很好!那我就去他的‘世界’看看!看看那個世界到底有什么魔力,讓你如此著迷,對我視而不見!我會證明,我比他更強!在那個世界里打敗他!”腳步聲憤怒地遠去。
實驗室內的寂靜:方謙僵在原地。門外的對話如同驚雷。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盧俊濤的敵意,以及許若微那番話中蘊含的、對他無條件的信任和深沉的愛。他沖出門,看到許若微靠在墻上,肩膀微微顫抖。他緊緊抱住她,千言萬語堵在喉嚨,只剩下笨拙的“對不起”和更緊的擁抱。張奇也感受到那份遲來的、深刻的醒悟和洶涌的愛意。
退學風波:幾天后,盧俊濤從金融系退學、返回高中復讀、目標是重考國科中大科技專業的消息,像一顆炸彈在校園里傳開。眾人震驚、不解、議論紛紛。張奇通過方謙的視角,感受到一種復雜的情緒:震驚于盧俊濤的決絕,一絲對其勇氣的意外,但更多的是巨大的壓力和一種被挑戰的危機感。許若微則顯得憂心忡忡。
小章節4:墜落與微光
復讀的陰影:張奇通過方謙獲取的信息(校園傳聞、零星報道)以及后來許若微轉述的盧俊濤偶爾的消息,拼湊出盧俊濤復讀的狀態:近乎自虐般的拼命學習,體重銳減,眼神偏執。他將方謙視為必須超越的目標和情敵的復合體。
悲劇降臨:高考前夕的一個雨夜。方謙和許若微在實驗室調試“小智-III”(已能進行初步的情感識別反饋)。突然,許若微的手機急促響起。是她和盧俊濤共同的一位高中朋友打來的,聲音帶著哭腔和難以置信的顫抖:“若微…俊濤他…出車禍了!就在放學路上…為了趕去上晚自習…很嚴重…腿…可能…”
沉重的寂靜:實驗室里歡樂的氣氛瞬間凍結。張奇清晰地感受到方謙和許若微心臟驟停般的窒息感。方謙手中的工具“哐當”掉在地上。許若微臉色煞白,捂住嘴,眼淚無聲滑落。雖然不愛他,但一個曾經鮮活、優秀、甚至偏執地追求夢想(盡管動機不純)的生命驟然遭遇如此重創,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張奇也感受到那份沉重的人道關懷和命運無常的唏噓。
遠走的陰霾:后續消息傳來:盧俊濤雙腿嚴重骨折,多處受傷,雖然保住了腿,但康復期漫長且痛苦,高考徹底無望。在父母安排下,帶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痛,遠赴德國接受治療和留學。他離開時,沒有通知任何人。張奇能想象他心中的絕望、怨恨和不甘。那顆名為“宿敵”的種子,在異國的土壤里,開始汲取仇恨的養分,瘋狂生長。
“小智”的慰藉與更名:盧俊濤的悲劇給方謙和許若微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他們更珍惜彼此。方謙努力平衡工作與陪伴。張奇體驗到,在許若微一次情緒低落時,“小智-III”笨拙但努力地識別出她的悲傷,播放了她喜歡的音樂,并投影出一個笑臉符號。許若微被這笨拙的關心逗笑,也看到了技術的溫度。她提議:“‘小智’長大了,該有個更正式的名字了。叫‘智元’怎么樣?智慧的源泉,也是我們夢想的新起點。”方謙欣然同意。“智元”項目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