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家長的焦慮多半是“孩子能不能坐下去”;可到了初中,焦慮就變成了“孩子怎么總是跟不上節奏”。
這不是個別現象,幾乎我身邊每個家長都遇到過。孩子明明小學還算輕松,可一到初中,就像掉進了一個“任務黑洞”,每天寫不完的作業、應付不完的小測大考,家長急得團團轉,孩子也常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
?
1.“作業山”的壓垮感
我記得很清楚,有次去朋友家,她兒子正好初二??蛷d的茶幾上堆滿了練習冊,厚厚一摞,像小山一樣。孩子低著頭,眼睛卻一直盯著手機屏幕。朋友忍不住火冒三丈:“你看看,這都幾點了?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嘟囔一句:“太多了,根本寫不完?!比缓罄^續盯著手機。
那一刻,空氣里全是火藥味。朋友拉我到廚房,壓著嗓子說:“你說他是不是太懶了?一天到晚喊累?!?/p>
其實我心里很清楚,這不是“懶”,而是典型的“被任務淹沒”。初中課程驟增,孩子還沒學會分配時間,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被扔進深水區,第一反應就是亂撲騰。
2.找回節奏的小表格
我建議朋友先別吼,先給孩子一個“節奏感”。我拿出紙筆,畫了一個“三周數學打卡表”:
? 第一周,每天只做15分鐘基礎題,哪怕只寫三五道。
? 第二周,把時間拉到25分鐘,增加難度。
? 第三周,安排一次整卷限時練習,模擬真實考試節奏。
孩子一開始不信,嘟囔:“這么少能有用嗎?”
我笑著說:“你先試三天,三天后再說?!?/p>
三天后,他媽打電話給我:“你這招真靈!他居然主動拿卷子出來做了?!逼鋵嵅皇恰办`”,而是孩子一旦覺得任務“可控”,就會愿意動手。
?
3.“節奏感”比“努力感”更重要
初中孩子常見的狀態是——要么拼命熬夜學到十一二點,第二天上課直打瞌睡;要么干脆破罐子破摔,作業拖到凌晨還沒寫完。
我跟家長說過一句話:“別只看孩子努力多久,要看他有沒有節奏?!?/p>
有的孩子學兩個小時,中間還看手機、發呆、上廁所十次;有的孩子只學一小時,全程專注,效率完全不一樣。
我幫一個侄子設計過“番茄鐘學習法”——25分鐘專心學習,休息5分鐘,再進入下一個25分鐘。他一開始覺得好玩,甚至拿計時器來倒數。一個月后,他跟我說:“姑姑,我發現我一天能多做完兩份卷子?!逼鋵嵥皇亲兟斆?,而是找回了“節奏”。
?
4.家長心態的拐點
很多家長在孩子初中掉隊時,第一反應是催促和責罵。可催得越急,孩子越亂。
我親眼見過一個場景:一個媽媽站在書桌旁,一遍遍喊“快點寫!快點寫!”,孩子手里的筆卻越來越慢,最后干脆丟下說:“我不寫了!”
那一刻,家長覺得孩子叛逆,其實只是節奏被徹底打亂。
我建議家長換一種方式:先別說“快”,而是幫孩子把任務切小。比如一張試卷分成四塊,每次只做一塊,做完就打個勾。孩子看著任務一點點被完成,心里就會慢慢有了“我能行”的節奏。
?
5.我的觀察與體會
初中階段的孩子,最怕的是“看不到頭”。
每天的作業像無底洞,每次考試都像突擊戰,如果沒有節奏,就會被淹沒在焦慮里。
而一旦幫孩子找到合適的節奏,他們就會像重新學會走路的人,不再亂跑亂撞,而是能一步步穩下來。
我常對身邊家長說:“別急著看成績先漲多少分,先看孩子能不能穩住節奏?!背煽兊奶岣撸枪澴喾€定之后自然而然的結果。
小學階段是“坐下來”的習慣;
初中階段,是“走下去”的節奏。
這兩步看似簡單,卻決定了孩子能不能在學習的道路上堅持到最后。
而當孩子進入高中,節奏再快、任務再重,也必須靠自我管理才能撐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