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就這樣稀里糊涂的開始了。
得益于期末考試我在我媽眼里還算“爭氣”的發揮,我媽沒有逼著我上補習班,只是詢問了一下我的意見,在我拒絕之后果斷放棄。
相比之下蘇正陽就悲慘多了。
那天他媽去找老班談話,在樓道里撞見了英語老師,雖然蘇正陽成績有進步,但在英語老師眼里仍是個態度不端正的聰明小子,英語老師煽風點火,很快就鼓動了蘇媽媽報補習班的心思。
我找出一張十六開白紙,又開始打格子,上午兩節課,下午四節課,晚飯后查漏補缺......
付厲放假前最喜歡重復的話就是寒假要有所規劃,嚴格按照在校時間自習,每節課四十五分鐘,每個課間十分鐘,一天八節課......
我做不到,計劃也要講人情的,太嚴苛的計劃只會激發我的惰性。
但是按照我的計劃,那堆寒假作業根本寫不完。
主科副科的系列作業達到了十二本,此外還有要抄寫的英語單詞,十五篇語文摘抄,以及塞滿了文件夾的卷子。
我姐曾經說過,寒暑假的作業根本就不是用來做的,而是為了告訴你哪些題目的重復頻率高,而重復頻率高的題目就是重點,題干看不懂的題目就是難點,這才是寒暑假作業的意義。
反正她學習好,歪理都成真理了,成績也被她占了理也被她占了,這都什么世道。
我媽曾經也驚訝的問我,我們老師留這么多作業他們都看嗎。
我媽已經離開學校幾十年,沒見過留作業這么喪心病狂的架勢,我實在寫不完作業時,副科作業都是我媽幫忙抄的答案。
怎么可能看,寒暑假作業上交后全用來砌墻了。課代表收上去,一摞摞沿墻根碼好,一個年級的作業本能堆出一堵墻,收破爛的大叔等著信兒,招呼一聲直接裝車拉走。
計劃定完已經中午了,我放下筆跑去吃飯,吃完飯在沙發上一邊休息一邊看電視,轉眼,就到了吃晚飯的時間。
我明明和自己說看完一集就去寫作業的。
不是學生沒辦法理解這種說服不了自己的感覺,我明明知道坐在那里看電視會讓自己后悔,途中一直提心吊膽心慌慌,可就是沒辦法站起來走到課桌前坐下,哪怕電視上放的不是自己喜歡的節目。
就像我們坐在課桌前,知道時間在奔跑我們需要集中精力,頭頂掛著復雜詳盡的計劃表,可還是沒完沒了的喝水上廁所,收拾完筆筒收拾書桌。
只要一些作業,什么東西都好玩的不得了,墻上一道小裂痕都能讓我走神十分鐘。
我們的家長大多分兩種,一種像我媽一樣沒體驗過萬人過獨木橋的競爭壓力,根本不理解我這種學不下去的感覺。一種像我爸一樣體驗過了怕也忘了,心里多少有些佼佼者的倨傲,被修飾的記憶里全是當年自己頭懸梁錐刺股的偉大事跡,兩相對比把我的惆悵全變成借口。
匆匆十幾個小時,真像小沈陽說的那樣,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
后來我高中畢業,開始面臨除了學習以外越來越多需要和自己較勁的事情,卻都比理化生要容易些,因為那些事情雖然糾結,雖然疲憊,但我能看到他們背后的收獲,我有著真心實意愿意付出的那股勁。
做喜歡的事情和不喜歡的事情,是有差別的。
但是我想做我喜歡的事情前,先要完成不喜歡的事情。
如果說人分三六九等,既然有的人根本不是學習的料子,每天坐在那里像是聽天書,既然我們都知道拿到畢業證就可以開始撕書,走出了校門再也不用認識什么甲烷化合價。
那學化學是為了什么。
小時候大人都會告訴我們,上學是為了學到知識。
對于有些人,這句話是對的,比如特別喜歡英語的柴雨辰,特別喜歡生物的叉叉,雖然一個學霸一個學渣,但她們對所愛學科有著同樣熱情。
但對于另外一些人,重要的卻是過程,在繁復細膩的情感中否定掙扎,一遍遍自我升華,依靠自己去參透怎樣讓自己活得更好的道理,這比成績更有價值,比如我明白后甜要先苦。
有的人,結果比過程重要。
有的人,過程比結果重要。
關于青春和學習的定義每個人都不同,若我有一天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告誡學弟學妹,這套說法可能還會得到詬病和指摘。雖然我們的語文閱讀要一板一眼仿照標準答案,但在其他事情上,我們依舊會看到不同的哈姆雷特。
而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大抵青春也美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