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苓白術養生粥”的名聲如春風般傳開,“婉晴小食”門前日日排起長龍。阿婉忙碌依舊,但心境已悄然不同。
每日寅時起身,熬粥、備料、開張、售賣……像一只精準的陀螺。錢匣日漸豐盈,母親氣色紅潤,小蓮也愈發機靈能干。
然而,阿婉并未被盛名沖昏頭腦。夜深人靜時,她常對著燈火思索:養生粥雖好,但終究偏重調理脾胃。街坊鄰里需求各異——王嬸總說腰腿酸冷,劉三抱怨熬夜后頭暈眼花,李婆子想給咳嗽的小孫子找點溫和的吃食……她現有的藥膳,無法滿足這些多樣化的需求!
她意識到,僅靠“參苓白術粥”和幾樣點心,難以支撐“婉晴小食”的長遠發展,更無法實現她“藥膳惠及街坊”的初心。她需要拓展品類!需要更深入地學習!而關鍵,在于藥材!
帶著新的困惑和求知欲,阿婉更勤勉地往返于鋪子與草廬之間。這一次,她不再被動接受教導,而是主動提問、求索。
“師父,春寒未盡,王嬸總說關節冷痛,可有適合的藥膳調理?”
“劉三哥碼頭扛活,常熬夜,易上火,但脾胃又虛,該如何配膳?”
她拿出顧珩(或之前積累)那本藥性冊子,指著“杜仲”、“天麻”、“川貝”等藥材問:“師父,這些……如何入膳?性味如何?有何禁忌?”
草根張雖依舊罵罵咧咧,但對阿婉的主動鉆研頗為滿意。他不再只是讓她干活,而是開始系統地講解:
“春主生發,宜養肝!肝氣郁則易怒,肝血虛則目澀??墒宠坭饺~豬肝湯(清肝明目)、香椿拌豆腐(疏肝理氣)。若遇倒春寒,關節冷痛,可用艾葉煮雞蛋(溫經散寒),或少量桂枝、生姜熬粥底(驅寒通絡)?!?/p>
“劉三那小子,熬夜上火是標,脾胃虛弱是本!不能一味清熱!可用沙參、麥冬、玉竹熬瘦肉湯(滋陰潤燥不傷脾),配些茯苓、山藥糕(健脾益氣)。切記!虛火宜養,實火才宜清!”
他拿起杜仲:“此物補肝腎,強筋骨!但性溫燥,需配桑寄生、牛膝同用,且用量宜輕!熬湯燉雞皆可?!庇种柑炻椋骸捌礁蜗L!治頭暈目眩!可切片與魚頭同燉,或研粉入粥。但血虛者慎用!”
阿婉如饑似渴地記錄、背誦、琢磨。她的藥膳知識體系,從單一的“健脾養胃”,開始向“四季調養”、“體質辨證”拓展,變得立體而豐富。
草根張送的那罐藥種子,成了阿婉心中的希望。鋪子后院那塊巴掌大的空地,被她精心開墾出來。
沒有雇人,她和小蓮一起動手。清除碎石雜草,翻松板結的泥土,用舊磚頭壘起簡易的畦壟。
按照師父的指點,結合冊子上的說明,她小心翼翼地將種子播下:紫蘇、薄荷(易活,可做調料或清涼藥膳)、車前草(清熱利尿)、益母草(活血調經,為街坊大嬸們準備)……每一粒種子,都承載著她的期待。
每日收攤后,無論多累,她都會去后院看看。澆水、拔草、觀察發芽情況。小蓮成了最積極的“小園丁”,拿著小木鏟,學著阿婉的樣子松土,小臉上滿是認真。
幾天后,泥土中終于鉆出點點嫩綠!紫蘇苗、薄荷芽、車前草的小葉片……在春日暖陽下舒展著身姿。雖然稀稀拉拉,卻充滿了勃勃生機!阿婉蹲在田埂邊,指尖輕觸那柔嫩的葉片,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和成就感。這是完全屬于她自己的“藥香之源”!
一日,阿婉在幫草根張整理他那些堆積如山的破舊書冊和發黃的紙片時(這是他布置的“功課”),無意間抖落出一張殘破不堪的油紙。紙上字跡模糊,但隱約可見“小兒疳積”、“雞內金”、“山藥”、“茯苓”等字樣,似乎是一個治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消瘦)的古膳方!
“師父!您看這個!”阿婉連忙將油紙遞上。
草根張瞇著眼看了半天,渾濁的老眼閃過一絲亮光:“咦?這方子……有點意思!像是前朝‘慈幼局’流出來的東西!專治小兒疳積食少!”
師徒二人立刻圍坐在破木桌前,對著殘方研究起來。
方子殘缺不全。草根張憑經驗推測:“雞內金消食化積是主藥!山藥、茯苓健脾是根本!還缺一味……麥芽?谷芽?助消化……”
阿婉思考:“小兒喂藥難!若做成糕點?雞內金磨粉,味道腥,需用蜂蜜、炒香的芝麻掩蓋。山藥、茯苓蒸熟搗泥,加糯米粉……”
接下來的日子,草廬里藥香混合著糕點香。師徒倆一個負責藥理把關,一個負責改良口味和形態,反復試驗配比、火候。失敗多次后,終于做出一種口感微甜帶香、小兒易于接受的“健脾消疳糕”!
李婆子的小孫子成了第一個試吃者(他有些挑食、消瘦)。小家伙竟不排斥,連吃幾塊!幾日后,李婆子喜滋滋地來報:“吃飯香了!小臉也圓乎了點!”這意外的古方發現和共同鉆研的成功,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更讓阿婉對藥膳配伍的理解突飛猛進!她真切體會到“古為今用”、“藥食同源”的奧妙。
“健脾消疳糕”在小范圍內試用效果良好,阿婉準備在鋪子限量推出。
一日,一位衣著樸素卻氣質溫婉的中年婦人(陳娘子)帶著一個面黃肌瘦、蔫蔫的小男孩來到鋪子。她聽聞“婉晴小食”的藥膳有名,特意尋來。
“小娘子,我家小寶脾胃弱,挑食厭食,看了不少大夫,湯藥灌不進……聽說您這兒有調理脾胃的粥和糕?”陳娘子語氣懇切。
阿婉仔細看了看孩子,又詢問了癥狀,心中了然。她盛了一小碗溫熱的“參苓白術粥”,又拿出一塊新做的“健脾消疳糕”。
小男孩起初扭捏,但聞到糕點的香甜氣,又見小蓮在一旁眨巴著大眼睛,竟怯生生地嘗了一口糕,又喝了一小口粥。
“娘……甜……好吃……”小男孩小聲說。
陳娘子又驚又喜!多少天沒聽孩子說“好吃”了!她當即買了幾塊糕和一碗粥。
幾日后,陳娘子再次登門,臉上帶著感激的笑容:“蘇小娘子!小寶肯吃飯了!精神也好多了!真是多謝您!”她頓了頓,說道:“不瞞您說,我是城南‘慈幼堂’的管事。堂里收留了不少孤兒,多有脾胃虛弱、發育不良的。不知……小娘子可否定期為堂里供些這藥粥和糕點?價錢好商量?!?/p>
阿婉心頭一震!慈幼堂!為孤兒供膳?這已不僅僅是生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善緣!她幾乎毫不猶豫地點頭:“陳娘子放心!阿婉定當盡力!價錢……按成本算即可!”
夕陽西下,阿婉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她沒有立刻關門,而是走到后院。
小藥圃里,紫蘇、薄荷已然亭亭玉立,散發著清新的香氣;車前草、益母草也茁壯成長,綠意盎然。小蓮正蹲在田埂邊,小心翼翼地給一株薄荷澆水。
阿婉蹲下身,指尖拂過嫩葉。泥土的芬芳和藥草的清香混合在一起,沁人心脾。
看著這片充滿生機的小小藥圃,想著新研制的“消疳糕”,想著慈幼堂的訂單,阿婉心中充滿了踏實而豐盈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