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張一句“教你熬‘參苓白術散’的粥底”,如同為阿婉打開了一扇通往藥膳殿堂更深處的門。這不再是簡單的食材搭配,而是涉及經典方劑的化裁應用!
阿婉深知機會難得,更知其中艱難。她沒有現成的方書,只能依靠師父零散的講解和自己拼湊的記憶。
她厚著臉皮,趁師父心情稍好時,旁敲側擊打聽“參苓白術散”的組成。草根張不耐煩地甩出幾個藥名:“人參、茯苓、白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記不住就滾蛋!”
阿婉如獲至寶!回家后立刻用炭筆在舊賬本上工整記下,反復背誦。她不懂每味藥的君臣佐使,但知道這是調理脾胃虛弱的經典方子。母親久病體虛,脾胃最弱,這粥底正對路!
如何將藥方融入粥底?藥味如何不顯?口感如何調和?阿婉苦思冥想。她嘗試將人參、茯苓、白術、山藥等藥性相對平和的藥材提前浸泡,再與粳米同煮,但藥味仍重。她又嘗試先將藥材單獨煎煮取汁,再用藥汁熬粥,效果稍好,但工序繁瑣。
她想起草根張說過“藥食同源,取其性,融其味”。她嘗試將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這些本身也是食物的藥材,與粳米按比例混合,提前浸泡透。再將黨參、白術、砂仁、桔梗、甘草這些藥味較重的,用紗布包成小藥包,與米同煮。粥成時取出藥包,藥性已融入粥中,藥味卻大大減輕,米香與藥香交融!再加入少量陳皮絲(理氣開胃),點幾滴香油,一碗“參苓白術養生粥”初具雛形!
粥底初成,阿婉不敢貿然給母親用。她決定先在鋪子里小范圍試水。
考慮到藥材成本(尤其黨參),定價十文一碗。她在門口掛出小木牌:“新出‘參苓白術養生粥’,健脾養胃,益氣和中,十文一碗,限量十份。”
劉三第一個捧場:“蘇小娘子又出新花樣?健脾養胃?正好!昨兒喝多了,胃里難受!來一碗!”他呼嚕呼嚕喝下,抹抹嘴:“嘿!香!有點藥味,但不沖!喝完胃里暖烘烘的,舒服!”
口碑初顯:李婆子常年胃脹,也買了一份。吃完后,下午特意跑來:“阿婉!你那粥神了!我這胃脹氣,一下午都沒犯!”
十碗粥很快售罄。阿婉并未立刻增加供應,而是細心記錄每位顧客的反饋(口感、效果),觀察有無不適反應。同時,她也在不斷微調配方(增減藥包比例、調整火候)。
當然也有質疑:“十文一碗粥?搶錢啊?”“藥粥?能隨便吃嗎?”阿婉不卑不亢解釋:“粥里用了黨參、茯苓、山藥等藥材,成本不低。健脾養胃,適合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若身體強健,無需特意食用。”她的坦誠和首批顧客的良好反饋,漸漸打消了疑慮。
“參苓白術養生粥”很快成為“婉晴小食”的新招牌!
其溫和滋補、健脾開胃的效果在街坊中口口相傳。王嬸的兒子讀書辛苦,胃口差,喝了粥后食欲大增;碼頭搬運工勞累后胃寒不適,一碗熱粥下肚,暖意頓生。
阿婉在確保藥材供應和品質穩定的前提下,逐步增加供應量(每日二十碗)。她堅持現熬現賣,保證最佳口感。
養生粥的熱銷,也帶動了其他點心的銷量。鋪子生意更加紅火,每日凈利穩定增長。阿婉終于有余錢為母親添置更好的冬衣,也舍得買些品質更好的黨參。
最讓阿婉欣喜的,是母親的變化。
在阿婉精心調制的“參苓白術粥”和之前改良的“紫蘇陳皮羹”交替調養下,蘇秦氏的咳喘日漸平息,痰中再無血絲。蠟黃的臉上漸漸有了血色,凹陷的雙頰也豐潤了些。更難得的是,胃口開了,能自己坐起來喝粥了!
一日傍晚,阿婉收攤回來,看到母親竟在小蓮的攙扶下,顫巍巍地站在灶臺邊,試圖幫她攪動鍋里的粥。
“娘!您怎么起來了!”阿婉又驚又喜,連忙扶住。
蘇秦氏虛弱地笑了笑,抬手輕輕拂去阿婉額角的汗珠:“娘……好多了……看你辛苦……心疼……”
簡單的話語,卻讓阿婉瞬間紅了眼眶。她緊緊握住母親的手,感受著那久違的、微弱的暖意。這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阿婉將母親的病情好轉和養生粥的成功,都歸功于草根張的教導。她更加勤勉地往返于鋪子和草廬之間。
草根張雖依舊罵罵咧咧,但態度明顯緩和。他開始教她更精深的配伍:
“春加防風、荊芥,散風邪;夏加佩蘭、荷葉,清暑濕;秋加麥冬、沙參,潤肺燥;冬加肉桂、干姜,溫腎陽……”
“氣虛者,重黃芪、黨參;血虛者,添當歸、熟地(慎用);陰虛者,用百合、玉竹;陽虛者,選鹿角膠、肉蓯蓉(昂貴,僅提點)……”
反復強調“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告誡她“藥膳非兒戲,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阿婉如饑似渴地學習,認真記錄,不懂就問,哪怕挨罵也堅持。她的進步肉眼可見,處理藥材的手法越發嫻熟,對藥性的理解也日益深刻。
一日,阿婉成功炮制出一批品相極佳的焦麥芽(火候恰到好處),草根張拿起一粒看了看,丟進嘴里嚼了嚼,哼了一聲:“……還行。”隨即,他轉身從棚里拿出一個破舊的陶罐,遞給阿婉:“拿著!里面是些常用的藥種子(紫蘇、薄荷、車前草等),回去自己種點!省得天天往我這破地方跑!”
阿婉捧著陶罐,心頭暖流涌動。這破罐子,在師父眼中,或許就是最珍貴的認可和傳承。
清晨,“婉晴小食”的鋪門打開。濃郁的米香混合著淡淡的、令人心安的藥香(參苓白術粥)彌漫開來,飄滿了整條小巷。
排隊買粥的街坊早已等候多時。
“蘇小娘子!兩碗養生粥!”
“給我家老頭子帶一碗!他昨兒還說胃里舒坦多了!”
阿婉系著李婆子送的新圍裙,手腳麻利地盛粥、收錢、打包,臉上洋溢著自信而溫暖的笑容。
母親蘇秦氏坐在鋪子后窗邊的小凳上,曬著暖陽,手里捧著一小碗溫熱的粥,小口小口地喝著,臉上是久違的安寧與滿足。小蓮乖巧地依偎在她身邊,幫她擦去嘴角的湯漬。
爐火正旺,炊煙裊裊。銅錢落入錢匣的清脆聲響,母親平緩的呼吸聲,街坊滿足的談笑聲,小蓮清脆的童音……交織成一曲最動人的市井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