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微微挑眉:“物在何處?”
鄭瑤道:“物在殿外,不便上殿,還請殿下移步殿外一觀。”
“既如此,眾卿且隨我同往殿外一觀。”太子起身,原來九尺軀,頗為雄壯。
一位甲士牽一匹馬站在殿外。
文武屬臣皆茫然。
太子一眼鎖定馬蹄,問:“馬蹄之下即為卿所謂有益騎兵之物?”
文武屬臣定眼一看,果然馬蹄下有黑色厚片。
“殿下慧眼。”鄭瑤應和道。
太子頗有興致地問:“此物能保戰馬蹄甲不壞?”
“殿下英明。”鄭瑤道,“臣以鐵制此物,故名之曰蹄鐵。戰馬若著蹄鐵,縱奔馳千里,蹄甲亦無損。”
太子右衛率賀蘭肇跳過去,——此公身長九尺腰帶十圍,虬髯虎面、煞氣騰騰,站那兒就唬得馬兒軟綿綿不敢炸刺。——一手撈起馬腿,敲一敲扯一扯。
“殿下,依臣之見,鄭校尉之言應當不虛。”賀蘭肇笑道,“今得此物,大趙馬軍可縱意馳騁矣,臣且為殿下賀。”
既往騎兵擔心的問題很多,其中一個讓騎兵無奈的問題是戰馬蹄甲容易壞損。蹄甲一壞,戰馬也就跑不了了,騎兵要么換戰馬,要么變步兵。
有了蹄鐵,戰馬的耗損率會大大降低,騎兵部隊的行軍成本也隨之大大降低。
所以可賀。
太子一笑,好奇地問鄭瑤:“卿何以制此物?”
其實是抄來的后世智慧,但鄭瑤總不能直說我是穿越者,所以:“臣見人能以履護足,便想馬是否可憑履護足。思慮數日,幾經試驗,終得蹄鐵。”
太子微微頷首,對左右屬臣道:“由是觀之,事物之理或多有可通用者,公等當細察之。”
眾臣點頭稱是。
“獻蹄鐵之功我先為卿記下,待卿父女自終南山歸,再行封賞。”蹄鐵能保護馬蹄是一見即明的,只是不確定是不是真像鄭瑤說的那樣能保馬蹄奔馳千里不壞。太子要差人試驗一下,再決定封賞的厚度。
鄭瑤一拱手:“謝殿下。”
“卿父女可還有物獻?可還有事奏?”
鄭彥鄭瑤異口同聲:“暫無。”
太子一擺手:“那便去預備招撫之事,若有所需,隨時上奏。”
“遵命。”鄭彥鄭瑤同步行禮,“臣告退。”
-----------------
茫茫大山里怎么找一個人?鄭彥的選擇是不找,悠閑地坐在山腳的樹蔭下等人來找他。
“高明禮既懼太子追捕,必布斥候警戒。我等至此,斥候必馳報之。彼知我來,當悟我為招撫而來,必親身來見。”這是鄭彥的解釋。
等了不久,高明禮的確親身來見了。
帶著二十來騎兵進入鄭彥視野,馬槊和弓矢遙遙指著鄭彥一行人。
隨行的禁軍騎兵圈護住鄭彥、鄭瑤,或緊握馬槊,或張弓搭箭。
鄭瑤翻身上馬,握住橫刀刀柄。
鄭彥從容上馬,高喊:“鄭彥在此,崇序何在?”
一將出陣。
鄭瑤打眼看去,只見此將身披明光鎧,騎一匹棗紅大馬,手提馬槊。
騎將高喊:“明禮在此,士美公,別來無恙否?”
鄭彥喊道:“崇序賢弟隱匿山中,應不知新太子已頒大赦,前東宮舊臣亦多投新太子麾下。新太子以賢弟忠職守分,意甚嘉之,而不之罪。今太子欲收用賢弟,又知我與賢弟有舊,故遣我至此招攬賢弟。”
高明禮冷笑:“不料公竟為背主求榮之徒,明禮羞與公為伍!”
鄭彥肅容道:“所謂背主求榮者,以主尚在而臣叛之。前太子在時,你我皆忠職守分,何來背主求榮一說?
“今前太子死,或以主死而臣當殉,我甚不以此言為然。
“我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前太子哉?我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我死之。
“且我輩所以入仕者,戡亂定國、治世安民而已。今天下未定、生靈涂炭,仍需我輩用命,此我所以投新太子也。
“崇序若死前太子,固得一忠名,而有負天下生民,我未見其明也。”
高明禮沉吟良久,道:“公之言大善。然明禮曾以刀兵見秦王,今秦王雖遣公招撫,明禮猶恐此后不能為秦王所容,實不敢出山事秦王。”
鄭彥安撫道:“前東宮左庶子崔景曾挑唆前太子謀害新太子,更為前太子獻夜宴毒計,今亦入新太子麾下為官。崇序又何疑?”
周濟安和李世民一樣,都于玄武門之變前夕在太子府的夜宴上中了毒。
高明禮又沉吟良久,半晌不開言。
鄭彥又道:“我有新太子所頒大赦之教、任用前太子舊臣之教,崇序盡可一觀。”
言罷,鄭彥打馬出陣。
鄭瑤緊跟著打馬出陣。
眨眼功夫,鄭彥、鄭瑤到高明禮馬前。
鄭彥遞文書給高明禮。
高明禮不接,很警惕地望鄭瑤,問:“士美公身后何人?”
鄭彥笑道:“我膝下長女鄭瑤。如今癡愚盡去,甚有勇力,智計頗堪用。”
“士美公好運道。”高明禮接過文書,展開細看。
看罷,高明禮欣喜道:“新太子英武睿圣、寬宏能容,實圣明之主,明禮愿為新太子效死。”
對鄭彥一拱手,道:“非公遠來,明禮休矣。”
鄭彥扶起高明禮,笑道:“若非殿下有命,我豈能來?”
高明禮即道:“公言甚是,我這便隨公回京向殿下謝恩。”
高明禮就對麾下騎兵喊道:“兒郎們,秦王已寬宥我等之罪,且欲收用我等,你等且隨我回京向殿下謝恩。”
有人歡喜有人愁。歡喜的放下弓放下馬槊,愁的拉弓更緊,握馬槊更緊。
“我等之罪縱萬死猶不足,焉能得寬宥?此必詐我等回京,然后誅戮。”這是愁人的話。
高明禮最熟悉手下的人,早知會有這種狀況,從容開口:“我……”
咻一聲,愁人一支箭飛出,讓高明禮的話卡在喉嚨里。
好死不死那支箭飛向高度緊張的禁軍叢。
于是,禁軍的箭矢大規模飛出。
于是,高明禮的下屬開始沖鋒。
于是,混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