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人有一大半來自河東,年齡均在二十七歲以上,大概都是四年前隨周泉由晉陽起兵打入關中的老兵。
其余人成分就雜,有關中人有隴右人甚至還有益州人,年紀也有老有少,應是這些年收編的各地青壯。
最老的三十五歲,最小的二十歲,平均年齡大概二十六歲。年齡結構上也精銳。
“你們的姓名、年齡、籍貫,我都記住了。”也許是兩世為人的原因,鄭瑤的記憶力得到了極大強化,有走馬觀碑之能。
三百軍士都露出不太置信的表情。
鄭瑤在隊列前走起來,一個一個認:“你名呂石,二十一歲,長安萬年縣人;你名徐狗兒,二十三歲,隴右成紀人……”
一連認了二十幾個,無一錯漏。
三百軍士盡皆震駭,信了鄭瑤已記住他們所有人,不由得對鄭瑤生出或多或少的認可。
全軍不知多少校尉,有幾個校尉會特意去記麾下全體軍士的姓名、籍貫?恐怕只有鄭瑤一個。
每個時代都很多無名之輩,這一團三百人大約都是這個時代的無名之輩。每個無名之輩都希望自己得到更多關注,這一團三百人當然也希望。
而鄭瑤特意去記他們姓名的行為就是給他們關注,所以他們不同程度歸心于鄭瑤。
“我名鄭瑤,十八歲,河北巨鹿人。”鄭瑤很鄭重地說,“我記住了你們,也請你們記住我、記住身邊的袍澤。”
高聲道:“從今后,我們同生共死!”
像胡阿九這樣完全歸心鄭瑤的軍士立馬應和:“同生共死!”
一點火星點燃整個柴垛,三百人熊熊燃燒:“同生共死!同生共死!同生共死!”
動靜很大,引得同在演武場上操練的其他團的軍士紛紛側目。
這些軍士看到:軍陣前的女校尉雙手一按,沸騰的一個團就安靜下來。一個個都瞠目。
軍心可用,鄭瑤很滿意,不說如臂使指,起碼能順暢指揮了。
“陳岳!”鄭瑤點名之前被全團人聚焦的隊正。
“屬下在!”陳岳出列。
“怨不怨我奪了你的校尉之位?”鄭瑤輕飄飄地問。
陳岳立馬躬身行禮:“屬下不敢。”
“不敢?那便還是有怨。”鄭瑤輕飄飄地說。
陳岳悚然,忙道:“屬下……”
鄭瑤打斷:“你有怨氣是人之常情,我沒甚言說,畢竟換我我也怨。我有一言想請你聽一聽……”
然后,陳岳聽到了他這輩子聽到過最豪壯的一句話:“我乃萬軍之將,必不久留校尉之位。……”
再往后鄭瑤說了什么,陳岳全不知道,他的腦子已經被鄭瑤的氣概震得嗡嗡響——那么豪壯的話她說的那么稀松平常,就好像陳述一個微不足道的事實。
鄭瑤拍醒陳岳:“領他們去操練吧。”
“屬下領命。”陳岳心不在焉地帶走隊伍。
鄭瑤帶的這一團都是重步兵,日常不是演練軍陣就是練刀槍弓弩這些兵器。
軍陣理論鄭瑤是熟悉的,前世研究過,這一世也聽曹興業講過課。實操起來的旗鼓號令細節她就不很熟了,還要看陳岳帶著演練一遍。
至于刀槍弓弩……她就粗淺會個刀,暫不能和軍士們一起練。
一練肯定露出雞腳,她剛建立的威嚴說不定就打折扣。
于是,演武場上出現一個奇觀:隊正帶著一團人演練軍陣,女校尉在一旁瞪眼。
“鄭校尉。”隔壁團的校尉過來搭話,“若對軍陣有甚不明之處,大可與我探討。”
太子欽點鄭瑤為校尉的事已傳遍整個禁軍,而禁軍又僅有這么一個女子,是以這位校尉一眼就認出傳說中的鄭校尉。
“足下是?”鄭瑤問。
搭訕這位一笑,一拱手:“禁軍校尉陸沖,字季盈。”
鄭瑤一拱手:“多謝季盈兄好意,瑤并無甚不明之處。”
“既如此,沖便告退。”說告退也不直接告退,“我等畢竟袍澤,當互通有無,鄭校尉若須援手,盡可來尋沖。”
陸沖能有什么壞心思呢?他不過想和美女多說幾句話罷了。
他還能保持進退得體,其他團那些兔崽子一個個搞訓練也不認真,一眼兩眼都是偷眼瞄鄭瑤。
而鄭瑤已經在考慮,回去用什么材料做個什么樣的嚇人面具。以后就戴面具來上班。
是的,她可以回家去。本來禁軍校尉應該常駐營盤的,但她一個女子著實不好常駐全是男子的營盤,所以太子特許她走營。
陸沖見鄭瑤進入思考狀態,識趣地退了。
然后,一幫子校尉過來見禮。
校尉們也有話說的啊:來了新同僚,怎么能不來見禮通姓字呢?
理是這個理,就是殷勤得有些過分了。這還是這些校尉盡力克制后的殷勤。
也就是鄭瑤身份不俗、且禁軍軍紀嚴明,若沒這兩條,鄭瑤出現的那一刻,禁軍大概就亂了。
就像那句話說的,有的人天生就是主角,鄭瑤此刻便是眾星拱月的主角。
但鄭瑤只覺得吵鬧,真想三拳兩腳給這些影響她工作的家伙錘飛,但是不能。
人家笑呵呵地來,進退有禮,你有什么理由錘飛人家呢?按下性子承受美女的煩惱吧。
鄭瑤臉都笑麻了,好不容易給這些家伙打發走,再看自己那三百個兵已經演練完軍陣,開始操練兵器了。
鄭瑤更多一分怨氣,今晚回去就弄面具,明天就戴面具上班!
鄭瑤到自己的隊伍里去,走來走去,不時點頭。裝模做樣假裝自己在巡視。
拍拍這個的肩說一句不錯,拍拍那個的手臂說一句要多努力,更加提升隊伍的向心力。
這家伙給其他團的軍士羨慕得眼睛都紅了,要是死在兵變里的是我們的校尉就好了,那樣美女校尉就是我們的校尉了……
幸好這些團的校尉不會讀心術,不然肯定要狠狠加強一下校尉與軍士之間的袍澤之誼。
裝模做樣的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到午膳時間。
鄭瑤正準備跟自己的兵一起吃頓大鍋飯加深袍澤之誼,但還沒出發,就有人找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