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退休老頭和他那只“成精“的雞
楊永革退休那天,局里給他辦了場歡送會。所長握著他的手說:“老楊啊,你這'一頭'好員工,可算能歇著了。“他當時嘿嘿笑,心里卻琢磨:人咋用“頭“呢?這疑問像根細魚刺,沒扎疼,卻總硌著。
回到家,老伴正燉著雞湯。砂鍋里咕嘟冒泡的,是鄰居老張今早送的雞。“老張說這雞能下雙黃蛋,我沒舍得,給你補補。“老伴往他碗里舀了塊雞腿,“快嘗嘗,一個雞,燉了仨鐘頭。“
“是一只雞。“楊永革夾著雞腿,突然想起歡送會上所長說的“頭“,話就溜了出來。
“你管它一只還是一個,能吃就行。“老伴白他一眼,“退休第一天就找茬?“
他沒再爭,可心里那根刺又動了動。
傍晚遛彎,菜市場的王屠戶正吆喝:“新鮮的豬肉!一斤十八,一扇一百二!“隔壁賣活禽的老李接話:“剛殺的雞,一只二十五,童叟無欺!“楊永革站在雞籠前,看著里面撲騰的蘆花雞,突然覺得老李說的“只“格外順耳——可不是嘛,雞小巧,一只手就能拎起來,可不就是“只“?
正琢磨著,褲腿被什么東西啄了一下。低頭一看,是只瘦得露骨頭的老母雞,羽毛灰撲撲的,正歪頭瞅他。“哪來的雞?“他往旁邊躲,那雞卻跟過來,又啄了啄他的鞋。
“這雞成精了!“旁邊賣菜的大嬸笑道,“在市場晃悠三天了,專啄穿布鞋的老頭。“
楊永革覺得稀奇,從兜里摸出塊早上沒吃完的饅頭,掰了點扔地上。老母雞叼起饅頭,竟“咯咯“叫了兩聲,聽起來像在說“謝啦“。
接下來的三天,楊永革每天都來喂雞。那雞也怪,見了他就跟前跟后,他去看魚攤,它就蹲在旁邊看“一條魚“;他去買“一捆蔥“,它就啄啄蔥葉。
第四天,他剛到市場,就見老李舉著把刀,正追那只老母雞。“這瘟雞,天天偷我雞蛋!“老李氣得臉紅脖子粗。
老母雞撲棱著翅膀,直往楊永革懷里鉆。他趕緊護住:“老李,別殺,我買了!“
“給十塊就行!“老李把刀一扔,“早想處理了!“
楊永革抱著雞回家,老伴差點把鍋鏟扔他臉上:“咱家又不是養雞場!“
他把雞放進陽臺的紙箱,給它鋪了舊棉絮,又找了個小碗倒上水。“以后叫你'知知'吧,知道的知。“他摸著雞頭,“你看你,一只雞,多順口。“
知知歪著頭,突然撲騰著翅膀,往客廳飛。楊永革趕緊追,就見它停在茶幾上,對著一本翻開的《現代漢語詞典》啄個不停。
他湊過去一看,知知啄的那頁,赫然印著:“只:用于計量雞、鴨、禽鳥等......“
楊永革愣了愣,突然笑出聲:“你還真懂啊?“
知知沒理他,又往陽臺飛,嘴里還叼著根羽毛。它把羽毛放在紙箱邊,又叼來一塊小石子、一片枯葉,擺成了個歪歪扭扭的“只“字。
這下,楊永革不笑了。他盯著那堆東西,后脖頸子有點發毛——這哪是只雞?
正發愣,手機響了,是老張打來的:“永革,我家那只會下雙黃蛋的雞丟了,你見沒?就那只灰羽毛的,腦門上有撮白毛......“
楊永革低頭看向知知的腦門,一小撮白毛正隨著它的呼吸輕輕動著。
更讓他頭皮發麻的是,知知突然抬起頭,沖他“咯咯“叫了兩聲。那聲音,分明帶著點得意。他這才想起,老張丟雞那天,正是他撿知知的前一天。
而此刻,知知正用爪子扒拉著陽臺的門,門把手上,掛著老伴剛買的一串鑰匙。
各位讀者朋友,見字如面。
寫下《楊永革退休學量詞》的最后一個句號時,窗外的老槐樹正落著今年的第一片葉。我盯著那片葉子發了會兒呆,突然想起書里楊永革蹲在菜市場看“一片菜葉“的樣子——原來寫故事的人,也會像自己筆下的人物一樣,被生活里的細碎意象勾住神思。
決定寫這個故事,源于三年前在老家菜市場的一次偶遇。那天我聽見賣菜的大嬸糾正顧客:“不是'一個茄子',是'一個茄子'?不對,該是'一根茄子'?“倆人爭了半天,最后旁邊修鞋的大爺插了句:“長的叫根,圓的叫個,咱老祖宗傳下來的,錯不了。“
就是這句“錯不了“,像顆石子投進了我心里。我們天天說“一張紙““一把傘““一頭牛“,卻很少琢磨過為什么偏偏是這個字。就像楊永革,活了大半輩子,被孫輩一句“是'一只雞'不是'一個雞'“點醒時,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其實藏在每個中國人的日常里。
為了搞懂這些量詞,我翻了半年的《說文解字》。看到“只“在古文字里像“一只手抓著鳥“,突然明白為什么“一只雞““一只蝴蝶“那么順;查到“張“的本義是“把弓拉開“,才懂“一張紙“的“張“里藏著舒展的畫面。這些發現讓我著迷——原來每個量詞都是古人給生活畫的速寫,是藏在語言里的生活智慧。
寫楊永革這個角色時,我總想起我爸。他退休后迷上了釣魚,每天蹲在河邊,嘴里念叨著“一竿魚““一簍蝦“,釣沒釣到魚不重要,重要的是琢磨“一尾魚“和“一條魚“哪個更順口。老年人的可愛,往往就藏在這種對“無用之事“的執著里。所以我給楊永革加了個“雞徒弟“知知,讓一只雞陪著他折騰。有人說這設定太離奇,可生活本來就藏著荒誕的詩意——你敢說自己沒在某個瞬間,覺得家里的貓在嘲笑你用詞不當?
書里寫了不少動物的叫聲、幼崽名、居所名,比如“馬駒““牛棚““虎嘯“。這些看似和主線無關的細節,其實是想告訴大家:語言從來不是孤立的。就像“一頭牛“的“頭“,既關聯著祭祀的莊重,也連著牛棚里的煙火氣;“一只雞“的“只“,既藏著手的溫度,也帶著雞窩的暖意。這些字詞像一張網,把古人的生活經驗、自然觀察、人情世故都兜在里面,傳給了我們。
有讀者問,為什么要讓楊永革偷了老張的雞?其實這里藏著點小心思。知知這只雞,既是“一只雞“的量詞載體,也是打破常規的“搗蛋鬼“。它偷雞蛋、叼鑰匙、擺“只“字,就像那些看似“不講理“的量詞——“一尾魚“為什么是“尾“?“一彎月“為什么是“彎“?它們不守邏輯,卻守著更鮮活的生活邏輯。就像生活里的小意外,總在打破平淡時,給我們新的啟發。
寫到楊永革教孫輩“一輪明月“時,我想起小時候爺爺教我背詩。他指著月亮說“一輪月“,又指著星星說“一顆星“,告訴我“輪“是圓的,“顆“是小的。那時候不懂,現在才明白,這哪里是教量詞,是在教我怎么用眼睛看世界,用心靈感受萬物的模樣。
所以這個故事,寫的不只是量詞,更是普通人如何在平凡日子里找到樂趣。楊永革退休后的生活,就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看似重復,卻藏著無數待發現的寶藏。菜市場的吆喝、老物件的稱呼、鄰里的拌嘴,都藏著生活的密碼,而量詞,就是解開這些密碼的鑰匙之一。
有人說中文難,難在這些彎彎繞繞的量詞。可正是這些“彎彎繞繞“,讓中文有了溫度和畫面感。“一剪梅“比“一朵梅“多了份雅致,“一蓑煙雨“比“一件雨衣“多了份詩意。它們不是束縛,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修辭錦囊,讓我們能把日子說得更動聽。
書里有個細節,楊永革發現知知是老張丟的雞后,糾結了好幾天要不要還。最后他帶著知知去老張家用“一壇酒““一籃菜“賠罪,老張罵了句“老東西“,轉身殺了只自己養的雞留他吃飯。這就是中國人的人情——比量詞更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分寸和暖意。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校對書稿時,編輯問我:“楊永革最后學會所有量詞了嗎?“我想了想,回答:“沒學會。“因為生活一直在繼續,新的事物總會出現新的量詞。就像現在我們會說“一屏消息““一鏈數據“,語言在變,可那份觀察生活、表達生活的用心,從來沒變。
最后,想借楊永革的話說一句:別小看那些說慣了的字詞。下次說“一杯茶“時,想想茶杯的弧度;說“一陣風“時,感受風掠過的速度。這些藏在嘴邊的量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禮物,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愿我們都能像楊永革一樣,在平凡日子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量詞之趣“。
感謝各位耐著性子讀完這個故事,也感謝生活里那些教我們說“一只雞““一頭牛“的人。
下次見,或許在菜市場,或許在某片“一瓣花開“的春光里。
作者敬上
于落槐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