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補習學校的教室飄著奇異的香氣。第三排的馬來女孩茜拉帶來了祖母做的kuihlapis(千層糕),椰香混著班蘭葉的味道,與隔壁桌印度男孩阿里帶的拉茶香氣纏在一起。鄭明遠的教案上,《論語》的“己所不欲“旁邊,被學生貼了張馬來諺語的便簽:“Janganmemandangkucingdengansebelahmata(別用一只眼睛看貓)“,下面畫著只戴頭巾的貓咪。
“今天我們做個游戲。“鄭明遠在黑板上畫了棵大樹,“每個人用自己熟悉的文化符號,給這棵樹添上枝葉。“話音剛落,華裔學生小林就沖上去,在樹干上畫了條盤踞的龍,龍鱗卻涂成了馬來蠟染的靛藍色;茜拉接著畫了朵茉莉花,花瓣上寫著淡米爾語的“愛“;阿里猶豫片刻,在樹腳下畫了圈曼陀羅圖案,里面卻寫著“和氣生財“四個漢字。
當粉筆傳到混血女孩梅麗莎手里時,她突然把樹頂的太陽畫成了月餅的形狀,光芒里混著開齋節的新月。“我家陽臺有三盞燈。“她邊畫邊說,“中秋節掛燈籠,開齋節掛新月燈,屠妖節掛油燈,晚上一起亮起來,像星星掉進了花盆。“鄭明遠注意到,她的校服袖口別著個徽章:一半是華文的“禮“,一半是阿拉伯文的“和平“。
下課鈴響后,阿妮塔提著竹籃走進來。里面裝著她母親教她做的“文化粽子“:用香蕉葉包裹糯米,里面塞著福建的花生、馬來的椰絲、印度的腰果。“我外婆說,包粽子就像做人。“她給每個學生分著粽子,“葉子要選寬大的才能包得多,米要泡得夠久才夠軟,不同的餡料混在一起,才會有特別的味道。“
小林突然舉手:“老師,我昨天去祖母家,她教我寫春聯,卻讓我用馬來語寫橫批。“他掏出練習本,上面“四季平安“四個大字旁邊,確實用馬來語寫著“SejahteraSelalu(永遠平安)“。茜拉立刻接話:“我姑姑結婚時,既穿了白色婚紗,又披了紅色的娘惹kebaya(傳統服飾),牧師祈禱完,我奶奶還按閩南習俗撒了銅錢。“
教室里的討論像滾雪球般展開。阿里說他父親會用《古蘭經》里的箴言勸人向善,也會用“退一步海闊天空“調解鄰里糾紛;梅麗莎展示了她的日記,前一頁畫著拜神用的金紙,后一頁貼著清真寺的綠色窗花;連最靦腆的華裔女生小敏都站起來,說她們家的神龕上,媽祖像旁邊擺著鄰居馬來阿婆送的平安符。
鄭明遠在黑板的大樹旁,添了片新的葉子,上面寫著“融合“。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把孩子們的影子投在墻上,像無數只手在共同托舉這棵文化之樹。阿妮塔悄悄對他說:“你看,他們根本不用教什么大道理,從小就知道不同的東西可以好好在一起。“
放學時,孩子們抱著交換的禮物跑出教室:小林得到了茜拉的蠟染手帕,阿里拿著小敏的毛筆字,梅麗莎的書包里裝著阿里媽媽做的印度甜點。鄭明遠望著他們的背影,突然明白祖父僑批里那句“吾兒莫念故鄉月,此處星光亦璀璨“的深意——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守著單一的光源,而是學會在不同的星光下,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