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亮晶晶“點燃的五金店狂歡,或論光澤詞性的折射游戲
楊永革的鞋底還沾著“滑溜溜“留下的冰沙,社區五金店的燈泡就透出股“晃眼“的亮,順著電線往溜冰場爬。那光裹著金屬的冷,像串銀珠子往冰面滾,把殘留的冰碴照得“支支吾吾“地躲。知知蹲在五金店的柜臺頂,爪子扒著塊“锃亮“的不銹鋼板,尾巴掃得光斑在墻上“跳房子“——這是“亮晶晶“詞性蘇醒的信號燈。
那本《漢語形容詞選解》昨夜被冰碴凍得“寒颼颼“,此刻正墊在老王的擦燈布上“反光“。“光亮“詞條的注釋原是“明亮,有光“,被燈泡的光暈染得變了形,最后洇成“可引發視覺光譜裂變“。更奇的是,書頁邊緣鑲著圈“銀邊“,像被月光鍍過,慢慢聚成個“亮“字,還在微微“閃爍“。
“老王的鎢絲燈又換粗了。“楊永革瞇著眼往店里瞅,貨架上的螺絲刀“閃閃“發亮,扳手“明明“晃晃,連墻角堆的舊鐵絲,都被照得“條條“是光。老王戴著副“锃亮“的老花鏡,正拿著麂皮擦臺燈,鏡片反射的光“啪“地打在天花板上,像開了朵“光花“。
“老楊,來看看這盞'滿天星'。“老王舉著盞玻璃燈喊,燈架上的碎鏡片“叮叮當當“響,“我新粘的,晚上開了燈,墻上能映出銀河——比李大媽的花襯衫還花哨。“
這“滿天星“的玻璃燈正是由頭。楊永革剛把臉湊過去,就覺得眼前炸開片“光海“,視網膜上印著無數“亮晶晶“的星點——張大爺的煙袋鍋銅嘴被照得“金燦燦“的,像鑲了金;李大媽的花襯衫沾著的亮片,在光里“飛“起來,像群小蝴蝶;連趙阿姨家兔子啃的胡蘿卜,都泛著層“油光“,咬開的斷面“水汪汪“的,像塊琥珀。
“邪門了!“楊永革揉著眼睛后退,“這光怎么能把糙東西照得發亮?“
老王正往燈泡上纏彩線,聞言“嘿嘿“笑:“我在燈座里塞了塊'瑩光石'(撿的碎玻璃),光線能繞著彎跑——你看王大爺的粗布褲子,補丁都被照得'明明'的,像貼了亮片。“
話音剛落,王大爺拎著褲子沖進來,褲腿的補丁在燈光下“閃閃爍爍“,像綴了串小鏡子。“老王你賠我褲子!“他把褲子往柜臺上一摔,“本來想當干活的糙衣,現在亮得像戲服,穿出去干活都怕蹭掉光!“
張大爺蹲在角落擦煙袋鍋,笑得“咯咯“響:“怕蹭掉光?我教你個招——往補丁上抹點鍋底灰,保準'灰蒙蒙'的,比原來還糙。“他舉著擦亮的銅嘴照自己,“你看我這煙袋鍋,亮得能當鏡子,刮胡子都不用找臉盆。“
他這話像按了“聚光按鈕“。原本散在店里的“亮晶晶“光線突然“擰“成束,變成無數道“小光箭“,射向社區的各個角落。趙阿姨晾在鐵絲上的白襯衫,被光箭照得“透透亮亮“的,布眼里的線頭都看得“清清楚楚“,像件紗衣;老周的燒烤簽子堆在門口,被光一照,簽尖的反光“嗖嗖“地掃,把蒼蠅都照得“暈頭轉向“;最絕的是社區的黑板報,粉筆字被光映得“凸起來“,像立體的,連歪歪扭扭的“通知“兩個字,都顯得“端端正正“的。
“這叫'光明正大'的升級版。“楊永革被光晃得直瞇眼,突然發現自己的補丁衫也變“亮“了,磨破的袖口在光里“閃“著毛邊,像鑲了圈銀線。
李大媽果然舉著花襯衫趕來,襯衫上的亮片在光里“炸開“,把她的臉照得“花花綠綠“的。“老王你賠我襯衫!“她把襯衫往臺燈下按,“本來想參加廣場舞比賽,現在亮得晃眼,跳起來怕閃著別人!“
這場“光澤狂歡“的第一個受害者是社區的路燈。原本昏黃的路燈,被五金店的“亮晶晶“光線一引,突然“唰“地變亮,燈罩里的鎢絲“嗡嗡“響,照得路面“白花花“的,連螞蟻搬家都看得“明明白白“。晚歸的劉老太拄著拐杖走,被照得直捂眼:“這是把月亮摘下來了?“
“這叫'偷天換日'燈。“楊永革指著路燈笑,燈影里的樹杈“張牙舞爪“的,像剪紙。
楊永革的第一個反轉,發生在他摸到那盞“滿天星“時。玻璃燈照出的光雖然“亮“,卻穿不透張大爺的煙袋鍋——銅嘴擋住的地方,地上印著個“黑黢黢“的影子,像塊補丁。他突然想起《漢語形容詞選解》里的“昏暗“詞條——上次被“黑漆漆“的煤煙熏過,此刻正泛著“暗光“。
他沖回家翻出書,“昏暗“詞條果然還帶著“灰撲撲“的印子,像蒙了層紗。他把書往路燈下一晃,“光亮“詞條的銀邊開始“褪色“,“昏暗“詞條的灰印越來越濃,最后變成個“暗“字,“沉沉“地壓在書頁上。
“是'黑乎乎'在幫忙!“楊永革舉著書喊,“亮過頭了,就得用暗來勻!“
第二個反轉是王大爺的鍋底灰。他往亮補丁上抹了點灰,補丁果然“暗“了下去,卻留下圈“淡淡的光邊“,像給補丁鑲了框。“這叫'明暗相濟'的干活裝。“他得意地拍著褲子,“既不晃眼,又比原來精神。“
最妙的是李大媽的花襯衫。張嬸往亮片上縫了幾針“啞光布“,亮片的光被“壓“下去一半,變成“柔柔和和“的,轉動時像月光在跳。“這叫'月朦朧鳥朦朧'的舞衣。“李大媽穿上轉了圈,“比原來還顯身段!“
亮光退去時,夕陽把五金店的玻璃照成了“琥珀色“。老王把“瑩光石“從燈座里取出來,光線變回“溫溫柔柔“的,照得貨架上的工具“半明半暗“的,像在眨眼睛;王大爺的褲子補丁帶著“暗光邊“,干活時“藏藏“亮亮的;李大媽的花襯衫亮片“柔柔“的,跳起舞來“影影綽綽“的,像朵會動的云。
楊永革撿起《漢語形容詞選解》,只見“光亮“詞條旁多了行字:“亮是為了看清路,暗是為了藏住魂,亮和暗摻在一起,才是日子該有的深淺。“書頁上的銀邊褪成了“米白“,洇出個“柔“字,像塊磨砂玻璃。
老王正給大家分“柔光“臺燈,燈罩上蒙了層薄紗,照出來的光“不刺眼“,看書剛好;張大爺的煙袋鍋銅嘴留了點“啞光“,既不晃眼,又能當小鏡子;李大媽的花襯衫配了件“暗色“馬甲,亮片在馬甲縫里“偷偷“閃,像藏了星星;趙阿姨的兔子叼著塊“磨砂玻璃“碎片,在燈光下“追影子“,玩得“顛顛“的。
楊永革摸著書里的“柔“字笑,突然覺得這“亮晶晶“的詞性哪是來搗亂的,是來教大家“過日子的明暗“的——太亮了晃眼,太暗了迷路;人心就得像這臺燈,該亮的時候“堂堂正正“,該暗的時候“藏點心思“;日子就得像李大媽的舞衣,亮片藏在暗紋里,動起來才“有滋有味“,不那么直白。
他沒注意到,書的最后一頁沾著片“磨砂玻璃“碎屑,慢慢洇出個“靜“字,還在微微“沉陷“。而社區的圖書館里,管理員正拉上窗簾,窗外的光被擋在“厚厚“的布外,屋里的“靜“氣被風一吹,居然往五金店的方向飄,像在“安撫“這場光亮狂歡的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