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實在在“掀起的菜畦風云,或論虛實詞性的扎根之道
楊永革的指甲縫還嵌著新土的腥氣,社區菜畦的籬笆就“咯吱咯吱“晃了晃,剛澆的水帶著股“沉甸甸“的泥味,順著田壟往雜貨鋪淌。那氣息裹著糞肥的暖,像塊浸了水的棉絮往“嶄新新“的紙味里鉆,把塑料包裝的輕飄壓得“踏實實“的。知知蹲在菜畦的田埂上,爪子扒著顆“圓滾滾“的土豆,尾巴掃得菜葉上的水珠“滴滴答答“落——這是“實在在“詞性扎根的信號。
那本《漢語形容詞選解》昨夜被新貨的熒光粉照得“晃眼“,此刻正壓在張大爺的糞桶旁“接地氣“。“實在“詞條的注釋原是“真實,不虛假“,被糞肥的氣息熏得變了形,最后洇成“可引發物質形態沉降聚合“。更沉的是,書頁邊緣沾著些“泥點點“,像剛從土里刨出來的,慢慢聚成個“實“字,還在微微“往下墜“。
“張大爺的菜籽又泡足了水。“楊永革瞅著菜畦笑,剛撒的蘿卜種“鼓囊囊“的,埋在土里的紅薯苗“扎得深“,連最嬌氣的香菜,根須都在土里“纏成了團“。張大爺扛著鋤頭往地里走,鞋上的泥“巴得牢“,每走一步都“咚咚“響,“種莊稼就得實在,水要澆透,肥要上足,耍虛的長不出好苗。“
這“實在“的種法成了引子。楊永革剛幫著埋了顆紅薯,就覺得手里的土在“偷偷變沉“,松散的坷垃居然在慢慢“攥成塊“,像揉了團濕面——張大爺的煙袋鍋銅嘴突然“墜手“了,原本輕飄飄的煙桿,此刻握著“沉甸甸“的,像灌了鉛;李大媽的花襯衫沾著的泥點,不再是“一吹就掉“,而是“巴得緊“,像印上去的圖案;連趙阿姨家兔子叼的菜葉,梗子都變得“粗愣愣“的,嚼起來“咯吱咯吱“有勁兒,不像原來那么“軟塌塌“。
“邪門了!“楊永革攥著把土直掂量,“這地怎么把東西變沉了?“
張大爺往菜畦撒草木灰,聞言“嘿嘿“笑:“我往土里摻了點'黏糊糊'的塘泥,保準能'抓牢'莊稼——你看王大爺的粗布褲子,沾了點泥,抖都抖不掉,比漿過的還挺括。“
話音剛落,王大爺拎著褲子跑過來,褲腿的泥漬果然“結成了塊“,像鑲了圈土疙瘩。“張大爺你賠我褲子!“他把褲子往田埂上一摔,“本來想當干活的便褲,現在沉得像綁了石頭,走路都費勁!“
李大媽蹲在黃瓜架下摘菜,笑得“咯咯“響:“費勁怕啥,我教你個招——往褲腳縫個布兜,把泥塊裝進去,既能當肥料,又能減重。“她舉著根帶泥的黃瓜,“你看這黃瓜,帶著泥才新鮮,洗干凈了反倒少點味兒。“
她這話像按了“沉降鍵“。原本飄在菜畦的“實在在“氣息突然“沉“下去,變成無數個“小泥團“,往社區各個角落鉆——趙阿姨家的舊木桌,桌腿突然“扎進“地里半寸,晃都晃不動;社區活動室的舊板凳,凳面沾了點菜畦的土,坐上去“穩當當“的,再沒了“吱呀“的晃悠聲;最絕的是老周的燒烤攤鐵架,原本“輕飄飄“的,此刻居然“焊“在了地上似的,烤串時再也不“晃來晃去“。
“這叫'落地生根'的社區版。“楊永革摸著穩當的鐵架直咂嘴,突然發現自己的補丁衫也在“變沉“,衣擺沾了點泥,像墜了個小沙袋,走路時“撲撲“的,再沒了“飄乎乎“的晃蕩。
這場“實在風波“的第一個受害者是社區的風箏。幾個小孩在菜畦旁放風箏,風箏線突然“繃得緊“,原本能飛上天的蝴蝶風箏,此刻像被灌了鉛,“撲棱棱“往地上栽,線軸都被拽得“咯吱“響。撿起來一看,風箏布上沾了層“細土“,摸起來“糙乎乎“的,比原來重了三倍。
“這叫'風箏接地氣'。“楊永革撿起風箏笑,土簌簌往下掉,“比在天上飄著實在。“
變故出在下午三點——菜畦的稻草人突然“自己站直了“。張大爺扎的稻草人原本“歪歪扭扭“的,此刻居然“挺得筆直“,身上的舊衣服沾了泥,像個“實打實“的莊稼漢。更怪的是,稻草人手里的竹竿,居然“長出“了嫩芽,葉尖還掛著顆“沉甸甸“的露珠,引得麻雀“不敢靠近“,比原來管用十倍。
“這叫'假人活出真勁'。“張大爺拍著稻草人的肩膀笑,“你對土地實在,土地就對你實在。“
楊永革的第一個反轉,發生在他摸到那本《漢語形容詞選解》時。“實在“詞條的泥點正往“虛浮“詞條(原本講“不扎實“)里“滲“,而“虛浮“詞條上還留著風箏的“布毛“,此刻突然“冒“出些“白氣“,像團棉花。他趕緊把書往社區的秋千上按,“實在“詞條的泥點開始“掉“,“虛浮“詞條的白氣越來越濃,最后變成個“虛“字,“輕輕“地飄在書頁上。
“是'輕飄飄'在幫忙!“楊永革對著王大爺喊,“把褲腳的泥塊敲掉,留層薄泥就行!“
王大爺被“點醒“了,撿了塊石頭敲掉褲腿的泥疙瘩,只留層“薄薄的泥膜“,褲子突然“輕“了不少,走路時“利利索索“的,卻還帶著股“實在在“的土味。“這叫'虛中帶實'的干活褲。“他得意地跳了跳,“不費勁,還接地氣。“
第二個反轉是張大爺的糞桶。他往桶里墊了層“輕飄飄“的干草(趙阿姨給的),糞肥的“沉勁“被草“托“住了,拎起來“不晃蕩“,卻照樣“肥力足“。“這叫'虛實搭配'的老法子。“他往菜畦潑糞時笑,“既能澆透地,又不累腰。“
最妙的是社區的舊秋千。原本被“實在在“的氣息壓得“蕩不起來“,楊永革往秋千板上撒了點“細沙子“(從溜冰場撿的),沙子帶著“滑溜溜“的虛勁,秋千居然“蕩“了起來,幅度不大,卻“穩當“得很,像個“實在“的老朋友在輕輕晃。
“這叫'該飄時飄,該沉時沉'。“李大媽坐在秋千上晃,“過日子就得這樣。“
實勁退去時,夕陽把菜畦染成“金褐色“。泥土的“沉勁“收了些,莊稼卻“扎得更深“;稻草人還站得直,卻不再“硬邦邦“的,草葉在風里“輕輕“晃;趙阿姨的木桌腿還埋在土里,卻能“微微“轉個向;老周的燒烤架,鐵架穩當,烤串卻“飄著香“,虛實摻得“正好“。
張大爺正往菜畦蓋草簾,草簾“輕輕“蓋在苗上,卻能“護住“嫩芽;王大爺的粗布褲子,泥膜“薄薄“的,走路“利利索索“,褲兜還裝著顆“沉甸甸“的土豆;李大媽的花襯衫,泥點“星星點點“的,像繡了朵“接地氣“的花;趙阿姨的兔子叼著片“半干的菜葉“,蹲在稻草人腳下啃,啃得“實實在在“的,尾巴卻“輕輕“地掃著土。
楊永革撿起《漢語形容詞選解》,只見“實在“詞條旁多了行字:“實不是死沉,是心里有底;虛不是飄空,是眼里有活。實得太狠會累,虛得太輕會慌,摻著來才站得穩。“書頁上的泥點和白氣混在一起,洇出個“穩“字,像塊“半埋在土里的石頭“。
馬嬸來菜畦摘新菜,用“輕飄飄“的竹籃裝著“沉甸甸“的蘿卜,“竹籃透氣,蘿卜瓷實“;老周拎著烤串來換青菜,烤串“飄著香“,青菜“帶著土“,換得“高高興興“;連社區的小孩都懂了,把“沉甸甸“的風箏墜換成“輕飄飄“的紙團,風箏居然“飛得又高又穩“。
楊永革摸著書里的“穩“字笑,突然覺得這“實在在“的詞性哪是來搗亂的,是來教大家“過日子的虛實“的——太實在了累心,太飄了沒根;人心就得像這菜畦,土要實在,能扎根,風要虛浮,能透氣;日子就得像莊稼,根往實里扎,葉往虛里長,這樣結出的果子,才“瓷實“得甜,不那么空泛。
他沒注意到,書的最后一頁沾著顆“帶泥的菜籽“,慢慢洇出個“和“字,還在微微“發芽“。而社區的大槐樹下,老人們正湊在一起聊天,煙袋鍋的“實在“煙和笑聲的“虛浮“氣纏在一起,往菜畦飄來,像在說:這虛實摻著的日子,才是最該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