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氣息愈發濃郁,金黃的落葉鋪滿了工作室外的小巷,踩上去沙沙作響,仿佛歲月低語。送走又一批蒙小意猶未盡的孩子們,工作室里還回蕩著他們用蒙語學唱的童謠余韻,空氣里混合著奶茶的暖香和孩子們留下的活潑氣息。蘇晴和文桐幾乎是同時癱坐在椅子上,相視苦笑。充實感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她們的心,但疲憊也如同潮水,一波波沖刷著她們緊繃的神經。這充實與疲憊的交織,是創業路上最真實的底色,也是理想在現實土壤里扎根時必經的陣痛。
“五十八中下周的‘老街建筑符號識別’活動方案還沒細化完,王老師那邊社團的‘口述史采訪倫理’工作坊材料要整理,蒙小烏云主任又發來郵件,問能不能增加一節‘蒙古包結構與游牧智慧’的互動課……”蘇晴揉著發脹的太陽穴,指尖劃過記事本上密密麻麻、幾乎要溢出來的待辦事項,一種分身乏術的無力感沉沉壓下,“感覺我們倆就像被無形的鞭子抽打的陀螺,一刻也停不下來?!比松袝r就是這樣,當熱愛變成事業,那沉甸甸的責任感便容不得一絲懈怠,卻也容易讓人在忙碌中迷失喘息的空間。
文桐給自己倒了杯水,清亮的水聲在安靜的午后格外清晰,她的聲音帶著明顯的沙啞:“蘇晴,我們倆的精力快榨干了,連軸轉兩個來月了。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顒淤|量很難保證,萬一出了紕漏,前期積累的口碑就危險了。我們自己的研究和新品開發……更是完全停滯,連‘驛路信使’最后的包裝設計都擱置快兩周了?!彼郎隙逊e如山的資料和半成品的文創樣品,眼神里滿是焦慮。夢想的翅膀,有時會被現實的瑣碎牢牢捆住,動彈不得。
現實的壓力像冰冷的秋雨,迫使她們必須做出改變。僅僅依靠兩個人的熱情和超負荷運轉,“驛路”的校園合作項目將難以為繼,更遑論發展壯大,實現她們心中那個更宏大的文化傳播夢想。擴大團隊,尤其是引入一位能夠專門負責、扛起學校課程運營重擔的人手,成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需求。
兩人挑燈夜戰,連夜草擬了一份招聘啟事。核心要求寫得清晰明確:熱愛本地歷史文化是靈魂;有教育情懷是根基;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和一定的活動策劃經驗是骨架;最好有教育學背景或青少年活動組織經驗是錦上添花。啟事發在了本地教育論壇、高校就業網以及她們精心維護的工作室公眾號上。蘇晴想了想,又特意把啟事發給了母親林靜和幾位在本地教育界人脈深厚、已經退休的老教授,言辭懇切地請她們在教師圈子里幫忙留意合適人選。林靜幾乎是秒回了一個“放心,媽幫你盯著”,后面還附了一個擁抱的表情,這份無聲的支持像一股暖流,悄然注入蘇晴疲憊的心田。
幾天過去,簡歷寥寥,合適的更是鳳毛麟角。焦慮如同藤蔓,在寂靜的深夜里悄然滋長。時鐘已過凌晨一點,蘇晴還在電腦前奮戰,修改著五十八中活動的最終方案,屏幕的光映著她疲憊而略顯蒼白的臉龐。手機嗡嗡震動起來,是江楓發來的視頻通話請求。她猶豫了一下,還是接通了。此刻,她需要一個聲音,一個能讓她暫時逃離眼前重壓的聲音。
屏幕那端,江楓似乎也剛結束工作,背景是嶺南都市的璀璨夜景。他眉宇間也帶著倦色,但看到蘇晴的樣子,眼神立刻充滿關切,聲音不自覺地放柔:“還在忙?聽你聲音都啞了,又熬夜?”那關切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屏幕,直達心底。
蘇晴揉了揉干澀的眼睛,扯出一個勉強的笑容:“沒辦法,事情堆成山了。招人的事也沒著落,感覺……要被壓垮了?!彼苌僭趧e人面前示弱,但此刻對著屏幕里那雙溫和而專注的眼睛,緊繃的神經仿佛找到了一個泄洪口,不自覺地開始傾訴:招不到合適人的焦慮,學校不斷新增的需求,研究停滯的無力感,還有對未來不確定的擔憂。說到最后,聲音里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脆弱。
江楓沒有打斷她,只是安靜地聽著,眼神專注而包容,仿佛她的每一句疲憊都落在他心上。等她說完一段,他才溫和地開口,聲音帶著一種能安撫人心的力量:“我理解。創業初期,團隊建設是最難的坎之一。我記得我剛接手家族旗下一個新項目時,也是光桿司令,挖不來合適的人,急得嘴角起泡?!彼窒砹俗约耗嵌谓诡^爛額的經歷,如何放下身段去“三顧茅廬”,如何用愿景打動第一個關鍵人才。他的語氣平和,沒有高高在上的指導,只有感同身受的分享,像在告訴她:你的困境,我懂,我們都曾這樣走過。有時,困境中的傾訴和被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無法立刻解決問題,卻能讓人重新積蓄起面對問題的勇氣。
不知不覺,時針滑向了三點。蘇晴驚訝地發現,積壓在心口的沉重感,在傾訴和江楓溫和、帶著共鳴的回應中,竟然消散了大半。一種被深深理解和接納的暖流,悄然流淌在心間,驅散了些許寒意。這不是同情,而是并肩面對困境的共鳴和支持,一種微妙的情愫在深夜的連線中悄然滋生。掛斷前,江楓深深地看著屏幕里的她,只輕聲說了一句:“別硬撐,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早點休息。”那眼神里的溫柔和不容置疑的關心,讓蘇晴的心輕輕一顫。
屏幕暗下去,工作室重回寂靜。蘇晴靠在椅背上,望著窗外沉沉的夜色,疲憊依舊,但心頭的陰霾似乎被撕開了一道口子,透進了些許微光。原來,在至暗時刻,一句“我懂”和一聲“別硬撐”,就能成為穿透疲憊的光。
她想起某天晚上在家吃飯時,林靜語氣里對江楓掩飾不住的滿意和贊賞:“他呀,托人給我送了好幾盒上好的鐵皮石斛和燕窩,還有一套挺舒服的保暖內衣,說是南方的特產,讓我注意身體。哎喲,這孩子,真有心。他還特意打電話說,‘蘇晴創業很辛苦,恐怕也照顧不到您。您多保重身體是對她最大的支持’。這話說得,多熨帖!這孩子,心思真細?!碧K晴心里泛起一陣復雜的漣漪,有對母親被細心照顧的感激,更有對江楓這份無微不至、默默為她著想的體貼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觸動和暖意。
就在蘇晴和文桐幾乎要被招聘無果的焦慮淹沒時,轉機如同春日融冰,悄然出現。
先是小學同學劉偉那標志性的大嗓門穿透電波:“喂,老同學!聽說你那兒缺人手?嘿,巧了!我老婆的表妹,叫王丹丹,師范大學剛畢業沒多久,正兒八經學歷史的!之前在少年宮干過一陣子,專門帶研學活動,小姑娘腦子活絡,踏實肯干,對咱們呼市的老物件、老故事特別著迷!你要不要見見?”這熱情的推薦像一劑強心針。
幾乎與此同時,母親林靜也傳來了更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她以前的老同事孫老師的女兒,趙靜,在南方一家頗有名氣的青少年素質拓展機構做了好幾年課程主管,經驗豐富,因為家庭原因(丈夫工作調動)剛回呼市不久,正在找工作。林靜親自和趙靜聊過,覺得她專業素養過硬,思路清晰,對文化教育類項目非常感興趣,極力推薦蘇晴聯系。“媽看著是個實在人,能力肯定沒問題!”林靜的語氣篤定,為女兒分擔的心意溢于言表。人生的路有時看似山窮水盡,但或許只是峰回路轉前的低徊,那些來自親人、朋友甚至舊識的援手,總在不經意間為你推開一扇新的窗。
蘇晴和文桐不敢耽擱,很快安排了面試。
面試后的商議是漫長而艱難的。文桐被王丹丹那份與“驛路”調性高度契合的本土情懷和純粹熱情深深打動,認為這是項目的靈魂所在。蘇晴則被趙靜展現出的強大系統化運營能力和豐富的實戰經驗所折服,這恰恰是當前最需要解決的燃眉之急——把她們從繁雜的執行事務中解放出來,拯救瀕臨崩潰的日常。選擇,往往意味著取舍。靈魂的純粹固然動人,但支撐夢想前行的骨架同樣不可或缺。
最終,現實需求的天平傾斜了:考慮到最緊迫的任務是保證現有龐雜的學校課程活動能高質量、順暢運行,為她們騰出寶貴的精力去做更核心的研究和文創開發,她們決定先聘用經驗更豐富的趙靜作為全職的“校園項目主管”。王丹丹則作為兼職助教和課程助理先參與進來,跟著趙靜學習,積累經驗,同時也能發揮她親和力強、熟悉本土的優勢。這個安排,兼顧了當下的急需和未來的可能。
趙靜的加入,如同給一臺超載運轉、幾近冒煙的機器注入了高效的潤滑劑和新的動力源。她展現出的專業素養令人驚嘆,迅速將工作室從混亂的邊緣拉回正軌。
梳理日程與流程:她第一時間梳理了與三所學校的所有合作日程、活動要求、物料清單,建立共享的在線項目管理表格,規范了活動前、中、后的標準流程(SOP),大大減少了遺漏和差錯。
高效溝通與協調:她主動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外部溝通協調工作,專業周到的溝通方式迅速贏得了各方的信任和配合。蘇晴和文桐的手機終于不再被各種協調電話“轟炸”,久違的清凈讓她們幾乎有些不適應。
優化采購與檔案:她迅速優化了活動物料采購渠道,節省成本并縮短周期。同時建立了電子化與紙質并行的檔案管理系統,將過去散亂的文件山變成井然有序。
壓力驟減的感覺如同卸下了千斤重擔。蘇晴和文桐終于能喘口氣,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驛路信使”文創系列的最后打磨——材質選定、工藝細節、包裝打樣,以及工作室自身寶貴的口述史資料整理和地域文化研究上。久違的“思考”和“創造”的空間回來了,靈感仿佛也重新開始流動。專業的助力,不僅解放了雙手,更解放了被瑣碎禁錮的頭腦,讓夢想的核心得以再次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