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臺的露總比別處落得晚些。待山下荷塘的露水浸紅了三兩片菱角葉,平臺石桌上的才肯從云絮里鉆出來,順著竹席的紋路往低處淌,像誰用指尖在席子上寫淡墨字。
我凌晨醒來時,老李正蹲在泥爐邊添松針。火光在他臉上晃,把皺紋里的云氣照得發亮,倒像是藏了些碎星。“昨夜云托夢來,說今晨有露要落進蓮心。“他往砂鍋里撒了把干荷葉,水汽騰起來裹住他的手,“楊先生說過,露進蓮心那一刻,連石頭都能聽見響。“
佳威抱著個粗瓷甕從石階上來,甕口飄著點酒香,驚得石縫里的蟋蟀停了鳴。“我娘封的荷露酒,埋在荷塘泥里整三年。“她把甕放在石桌上,甕底的泥印在竹席上,像朵剛謝的荷花,“她說露墜蓮心時開封,酒里能長出白蓮花。“
東方剛泛起魚肚白,云氣卻比昨日稠了些,在平臺邊緣織成道白簾,把山底的雞鳴都濾得軟軟的。我摸出筆記本翻到夾荷葉的那頁,昨夜洇出的“荷風引渡“四個字上,竟凝著層細露,指尖碰上去,字就淡了些,像要往紙里鉆。
“有些字留不住,就像有些悟抓不牢。“佳威湊過來看,辮梢沾著的葦花絮落在紙頁上,立刻被露打濕,暈出個小黃點,“我娘說這叫'紙載不了荷心月',真正的明白,是記不住的。“
老漁翁背著魚簍上來時,簍里的魚正蹦得歡,鱗片上的露水濺在石階上,串成排小銀珠。“今晨的魚吞了露,鰓里都帶甜。“他把魚簍往石凳旁一放,從懷里摸出個油紙包,打開時,里面的藕粉糕冒著熱氣,“佳威她娘說,露墜前吃口糕,能聽見蓮心醒的聲。“
云氣突然往東邊涌了涌,像被什么驚動了。老李指著荷塘方向:“快了。“我們都屏住氣看,只見第一縷晨光刺破云靄,斜斜地扎進荷塘,荷葉上的露水頓時亮得灼眼,像滿地碎玻璃在反光。
“聽!“佳威突然按住我的手,她的指尖冰涼,帶著露水的濕。起初是極細的聲,像蠶在啃桑葉,后來漸漸清晰,是露水從荷葉滾落的響,“嗒、嗒、嗒“,每聲都像敲在空瓷碗上,脆得能彈起來。
最妙的是露墜蓮心那刻——不是直愣愣地砸下去,是順著花瓣的弧度滑,滑到蓮心處打個轉,像被什么挽留了似的,遲遲不肯落。就在晨光漫過蓮心的瞬間,那露“啵“地融進花心,竟發出聲極輕的顫,像誰在蓮心里嘆了口氣。
“著了。“老李掀開砂鍋,里面的荷葉茶正沸著,茶湯泛著琥珀色,面上浮著層細沫,像沒散的云,“露進蓮心,茶也該醒了。“
我們圍著石桌喝茶時,露水正順著檐角往下滴,滴在石臼里的蓮子上,發出“咚咚“的響,像在搗什么秘密。老漁翁喝著茶突然笑:“昨兒收網時,見條黑魚守著朵閉著的荷花,露水落進花心,它突然擺了擺尾,像聽懂了啥。“
“魚比人懂靜。“佳威的娘不知何時來的,手里挎著竹籃,里面裝著新采的蓮子,蓮衣上還沾著露水,“人總在等'明白'的聲,卻不知那聲早落在心里了,就像這露水,看著是剛落的,其實早從云里開始往這兒趕了。“
她往每個人手里塞顆鮮蓮子,我剝開時,蓮心的苦混著露水的甜漫開來,竟生出種說不出的清透。“楊先生說'苦甜本是一家',原是這意思。“我咂咂嘴,舌尖還留著那股勁兒,像有片荷葉在心里慢慢舒展。
云氣漸漸淡了,露出藍得發脆的天。佳威的娘坐在石凳上擇蓮子,指尖在蓮房里穿梭,快得像在繡花。“年輕時總求個'悟'字,夜里睡不著就往荷塘跑,想聽見荷花開的聲。“她把擇好的蓮子放進竹籃,露水順著籃沿滴,在地上積成個小水洼,里面映著她的白發,“后來見著條老鯉魚,在同一個蓮塘游了二十年,才明白:哪有什么'悟',不過是天天看荷開,夜夜聽露落,看久了,聽慣了,心里的慌就被露水浸軟了。“
老漁翁往泥爐里添了塊松節,火苗“騰“地竄起來,把他的影子投在云氣上,忽大忽小的,像在跳舞。“我爹以前打漁,總在露墜時撒第一網。“他往茶杯里續水,茶湯里的云影碎了又合,“他說這時候的魚最實誠,不躲不藏,就待在荷影里,像知道自己跑不掉,也不用跑。“
我望著荷塘里的蓮心,露水墜過的地方,蓮房竟微微張了張,像打了個哈欠。“楊先生說'本來就在',是不是就像這蓮心等露水?“我摸著筆記本上的荷葉印,紙面被露水洇得發皺,“其實早就在等,只是不知道在等啥。“
佳威的娘抬頭看我,眼里的笑意像含著露水:“您看那朵剛開的荷花,昨夜還閉得緊緊的,露水落進去,它就開了——不是露水催的,是它自己到時候了。人也一樣,所謂'開悟',不過是等心里的那朵花,自己想開了。“
正說著,佳威突然指著平臺邊緣:“蝸牛!“那只昨天見過的蝸牛,正背著沾了露水的殼往上爬,爬過的地方留下道銀亮的痕,像誰用線牽著它走。“它爬了一夜,才挪了三尺地。“佳威蹲下去看,鼻尖快碰到蝸牛殼了,“可它殼里的露水,比我們杯里的還多。“
“慢的人,才接得住露。“老李把剛曬好的蓮蓬往石桌上倒,蓮子滾出來,在露水打濕的竹席上滑出老遠,“楊先生說紐約的地鐵快,可快得連窗外的樹影都看不清,哪像咱們這兒,蝸牛爬一步,都能數清殼上的螺紋。“
露水漸漸停了,陽光漫過石桌,把我們的影子拉得老長,疊在竹席的荷葉紋上,像給影子披了件綠衣裳。佳威的娘從籃里拿出塊布,開始縫蓮子袋,線在她指間繞來繞去,把蓮子顆顆串起,串成條綠簾子。
“這叫'蓮心串'。“她舉起串好的蓮子,陽光透過蓮心的空處,在地上投出個個小圓斑,像串漏下來的星,“掛在窗邊,風一吹,蓮子碰著蓮子響,就像露墜蓮心的聲,聽著聽著,心就空了。“
老漁翁突然起身往荷塘走,說要去看看那朵墜了露的蓮花。佳威跟在他身后,藍布衫在晨光里晃,像朵會走的荷花。我望著他們的背影,見露水在他們腳邊濺起,像群小銀魚在追。
“您看這石桌上的露水。“老李指著竹席上的水痕,那些痕正慢慢聚成個荷葉的形狀,“它從云里來,到蓮心里去,最后落在這兒,啥也沒留下,卻讓茶有了甜,蓮有了心,人有了聽的耳——開悟不就是這樣?啥也不是,又啥都是。“
我摸出筆記本,想把露水聚成的荷葉描下來,筆尖剛落下,那水痕卻突然散了,像被陽光吸走了似的。老李見了笑道:“記不住才好,就像露進蓮心,沒痕跡,可蓮心自己知道,它甜了。“
佳威和老漁翁回來時,手里捧著朵白蓮花,花瓣上的露水還沒干,顫巍巍的像要掉下來。“這朵蓮心最滿。“佳威把花放在石桌上,蓮心的黃蕊里果然凝著顆露,被陽光照得像顆金珠子,“老漁翁說,剛才有條小魚從花下游過,尾鰭掃了下花瓣,這露竟沒掉。“
“它知道魚不是故意的。“佳威的娘輕輕碰了碰蓮心,那露晃了晃,還是沒掉,“萬物都懂原諒,就人總記著'被碰了下'。其實像這露,晃歸晃,根還在蓮心里,穩著呢。“
日頭升高時,我們把蓮子串掛在檐下,風過時,蓮子相碰的聲混著荷香漫開,倒像是整個荷塘都搬進了望月臺。佳威的娘收拾竹籃要下山,臨走時指著檐角的露水說:“您看那露,看著是往下掉,其實早順著檐角的縫,滲進木頭里了——有些東西,看著沒了,其實是換了個地方待著,像開悟,看著是明白了,其實是藏進日子里了。“
她走后,老李往砂鍋里丟了把新茶,茶香漫出來時,檐下的蓮子串突然響得歡了,像在應和。我望著荷塘里的蓮花,那些墜過露的蓮心,竟比別處的飽滿些,仿佛藏著什么秘密。
老漁翁在石臼里搗蓮子,搗著搗著突然停了:“您聽,蓮心碎的聲。“果然有極細的“咔嚓“聲,混在搗蓮的響里,像誰在說悄悄話。“楊先生說'空了才能裝',蓮心就是碎了殼,才放出甜來。“
我拿起顆搗好的蓮蓉,放在舌尖嘗,露水的甜、蓮心的苦、陽光的暖,竟都在里面了。抬頭時,見檐角的蓮子串還在晃,陽光透過蓮心的空處,在地上投出個個圓斑,像串沒寫完的句號。
原來露墜蓮心,從不是結束,是開始——像蓮心碎了殼,像云氣散了場,像人突然明白:所謂開悟,不過是允許自己,像這露水一樣,落在該落的地方,不問來處,不問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