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紅繩系住的年輪
梅雨季的頭場雨,裹著雷聲砸下來時,楊永革正對著游客中心的設計圖犯愁。圖紙邊緣被潮氣浸得發(fā)卷,像片脫水的荷葉,他伸手去捋,指尖突然觸到個硬東西——是那塊從地基下挖出來的松木碎片,木紋里嵌著的沙礫沾著點紅漆,是老周那塊石頭蹭上的。
窗外傳來鐵皮被風掀起的脆響。楊永革沖到窗邊,看見劉師傅木工房的帆布頂被卷成了漏斗狀,房梁懸著的鐵皮盒正隨著風雨搖晃,紅繩被吹得筆直,像根繃緊的弦。他抓起傘往外跑,雨靴踩在泥里的聲響,混著水庫泄洪的轟鳴,讓整座山都顯得發(fā)顫。
村口撞見李老五時,他正背著漁網(wǎng)往水庫沖,麻袋口露出的網(wǎng)眼纏著水草。“魚苗快被沖上岸了!“李老五的喊聲被雨劈成碎塊,“我爹說梅雨季的水邪性,會把水底的東西翻上來!“
水庫邊的景象確實嚇人。渾濁的水漫過塘埂,銀閃閃的魚苗在水面翻跳,像撒了把碎銀子。李老五的鴨棚歪在水里,幾只鴨子撲騰著打轉轉,叫聲里全是慌。楊永革剛幫著插好攔網(wǎng)的竹竿,就見老周扛著長竿跑來,竿頭紅布被雨水泡得沉甸甸的:“泉眼被堵了!漂著樹葉子和木頭渣子!“
往泉眼跑的路上,雨幕里晃著個小小的身影。扎羊角辮的小姑娘蹲在水邊,正用手扒水里的樹枝,懷里緊緊抱著個木盒。“劉爺爺?shù)哪緞?.....“她頭發(fā)貼在臉上,聲音帶著哭腔,盒子里裹著藍布的木劍,正是刻了發(fā)光魚的那把。
楊永革心里一沉。劉師傅不在木工房,難道去了暗河入口?老周突然指著山道上的布鞋印:“他往溶洞去了!“腳印旁散落的木屑帶著松香,是從木工房帶出來的。
溶洞里比外面暗,只有洞口漏進的天光在水面投下晃動的亮斑。劉師傅正蹲在刻著“水“字的青石上,手里的鑿子往石縫里敲——那里卡著塊發(fā)脹的木板,邊緣的紅繩被水泡得發(fā)亮。“我爹的工具箱......“他喘著氣,鑿子在手里打晃,“回潮日那天被水沖出來的,得弄出來。“
楊永革往水里看,青石旁漂著碎木片和生銹的墨斗,線軸纏著半截藍線。“太危險了!“他剛要爬過去,就被劉師傅喝住:“石頭松了,會塌的!“頭頂懸著的巨石正往下滲水,像隨時會砸下來。
老周突然掏出個銹羅盤,指針顫巍巍指著青石:“趙大哥當年帶過這個,說下面有龍骨石......“指針圍著青石打轉時,李老五突然指著水面:“暗河在這兒分岔!水從這兒流進水庫底!“
“我爹就是從這兒漂走的......“劉師傅的鑿子滑進水里,“回潮日看見他的墨斗,就知道他在等我......“楊永革猛地想起鐵皮盒里的木片——“若尋龍骨處,需等水倒流“,原來“龍骨處“是趙木匠當年被沖走的岔路。
水漸漸漫過青石底座。老周解下腰間的繩子,一頭系在洞口老松上,一頭扔給劉師傅。他爬上岸時,手里攥著半截紅繩,纏著塊刻“魚“字的木片,跟鐵皮盒蓋上的一模一樣。“他在跟我說話呢,“劉師傅把木片貼在胸口,“說暗河的魚會帶話到泉眼邊......“
下山時雨小了。小姑娘蹲在泉眼邊,把木劍放進水里:“告訴魚,劉爺爺回家了。“木工房外,王寡婦正縫補帆布,針腳歪歪扭扭卻很密:“我男人修水庫時總說,暗河水能照見良心。“
劉師傅沒修木件,反倒往鐵皮盒里裝東西:老周的紅漆石頭、李老五撈的碎木片、王寡婦的線團,還有楊永革撿的松木碎片。“得給它們找個家。“他說得認真,像在收拾行李。
傍晚雨停時,夕陽給鯉魚壩鍍上層金。二柱子往游客中心地基旁的小池里放水,是泉眼引來的清水,能看見池底的陶片。王師傅蘸著墨,在松木奠基石上描“安“字,描得又深又亮。
李老五拎來魚苗倒進池里:“讓魚陪著它。“老周鋪的石板上刻著“暗河長流,故人常安“,是劉師傅的筆跡,刀鋒里帶著松木香。
劉師傅把鐵皮盒放進池子中央的石縫,紅繩系著朵野薔薇,是小姑娘摘的,沾著水珠。“這下他能聽見泉水響了。“他轉身往木工房走,“木劍還沒拋光呢。“
楊永革看著池里的野薔薇,在夕陽下紅得像團火。他摸出手機給設計院發(fā)消息:游客中心叫“安河居“。發(fā)送成功的提示音剛落,樓下傳來小姑娘的笑聲,混著木銼打磨木頭的沙沙聲。
他知道鯉魚壩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在暗河的水流里,在松木的年輪里,在紅繩系住的日子里,長出新的牽掛,新的溫暖,長出比銅牌更結實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