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作為姐妹之中較長的那個為數不多的好處就是,當你的妹妹與家長吵架的時候,你會透過那個小小的身影,看到小時候的自己。
這便容易得多。我是說,即使平素我們也會鬧得不可開交,哪怕整個世界我最討厭她,甚至我希望自己小時候受過的那些懲罰和冷戰全部在她身上落一遭,那時我也還是會幫她說話。
不由自主。
那些帶有包庇和偏見色彩的話一出口,我就知道,坐在那兒的已經不是她了。是我,是那個年僅七歲半,還不會為自己聲張辯駁的小小的我,是那個懂不了太多道理,只能用哭和喊的野蠻方式來為自己討回公道的無理取鬧的我,是為那些大人們自詡“尊重孩子”的“平等討論”而喘不上氣的我,你怎么指望一個小孩兒和一個擁有豐富講道理經驗的大人“平等討論”呢?自然是他們怎么說怎么有理,你怎么想怎么吃虧,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點去。
一個孩子的世界抽象而色彩斑斕,仔細一瞅卻又簡單得直接。有成年人給他們頂起一方衣食無憂的天地,追逐快樂就成了他們的本職。是啊,他們過于稚嫩的思維想不來金錢利益的得失,為什么要因為省錢放棄快樂呢?多少錢可以換一個小時的好心情?這問題是成年人都解不開的復雜。
也許這本身就不該畫上等號。
一樣使你快樂的東西,一種興趣,本質上來講就不該和金錢利益計較得失。
現在家長如此推崇的興趣班,那不過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培訓機構罷了。家長們用金錢把孩子交到老師們手里,也換取了相應的回報:幾個小時的休閑時間、一個相應打了些基礎的孩子,還有由孩子那些作品而被滿足的虛榮心。
如果在家長心中,這些條里有任何一樣要小于他們所付的金錢,他們就會重新考慮要不要讓孩子上這個培訓機構,這不是一種功利的想法,因為這是你與培訓機構的一場交易,所以你本該如此。你要重視這場交易的公平性,還有你所得到的利益值不值得你繼續這場交易,這是成年人的世界。
這些用金錢所換取的回報中,我沒有加上興趣。因為興趣不該被金錢所換取。你只能說,我因為產生了興趣,所以用金錢來進行這場交易,但你不能說,我用金錢進行這場交易,想要換取興趣,這是說不通的。因為關于興趣這抽象的概念值多少錢,你永遠找不到一個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
對我來說,當我有一件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那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坐在一間教室里,聽老師講如何做這件事。因為她講的方法所有人都可以用,只要是付出了相等的金錢和時間,只要是坐在這間教室里的人都可以學習,都可以知道,這個方法只是他們進行的這場交易適當的回饋罷了。而于我而言,我付出了興趣,可以竹籃打水一場空,什么都換不來,也可以獨一無二,找到自己獨有的方法去解決這件事,但是興趣不是一場交易,興趣只是我們在進行生活中一場又一場交易后的那段休閑時光里,我們獎賞自己的方式。不為了興趣而學什么,清洗頭腦,放棄利益,只是享受,享受我們所熱愛的東西,享受在我們心底獨一無二的成就。這就是我們最成功的“交易”——用興趣,換來快樂。而這是孩子的世界。
當然這不是說所有人都不應該上培訓機構。毫無疑問興趣帶來了快樂,可是人不能光靠快樂活一輩子。這就是小孩世界變為成年人世界的緣由:要活著。
培訓機構培訓了人們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他們幫助一些需要用他們的興趣糊口的人,這時候興趣就不能再被稱為興趣,而就成了一種謀生或者賺取虛榮心的手段,每個人都不能活在沒有金錢交易的烏托邦里,每個人都要從興趣帶來的快樂中走出,來維持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畢竟連吃飽都做不到,又談何理想。
而當你無意中發現興趣給你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那么別擔心,這興趣仍然是興趣,并且還有了更多的附加價值:你沒有強硬地放棄興趣去尋找謀生手段的過程,而是讓興趣很自如地變成了并不痛苦的謀生手段——這大概是一個人最高等級的快樂吧。一邊通過興趣換取滿足,一邊又能在興趣中滿足自己的生存條件。
所以最基本的區別是,當你生活所迫用你的興趣這種技能去糊口,興趣就變了,變得功利了,當你的興趣給你帶來意外之喜,你的興趣卻會生出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