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內(nèi),李夏將包袱打開,一件件地將東西取出。
五顆靈石閃閃發(fā)光,握在手中有股莫名的氣息,令人十分舒服。
接著是一瓷瓶,打開瓷瓶往外倒,入手的是一顆顆圓滾滾的丹藥。
柳顯早已告知丹藥的名字與功效。此丹名為凝氣丹,服用可輔助修行,有利于凡人引氣入體。一瓶共六顆,需得在恰當(dāng)?shù)臅r機服用。
再接著則是一本書,封皮上撰寫著四個字,引氣心法,里面記載了修行的基礎(chǔ)口訣,也記錄了靈氣在人體經(jīng)脈運行的路線圖,其上又標(biāo)記了一百零八處靈穴位。
最后是兩件玄色的衣袍,為雜役弟子所穿。整體玄色,配以水藍色點綴,與弟子令牌一樣。
雖是最低等的弟子服,李夏摸了摸衣服的料子,卻是比自己在塵世所穿過的衣服都好,不過沒有趙愈明給自己的法衣摸著舒服。
一路走來,李夏滿頭薄汗,還是先打水沐浴一番。泉水清冽,李夏用木桶裝水再倒進浴桶中,來往數(shù)次。
洗完澡神清氣爽,李夏換上雜役弟子服,尺寸正正好,“那龔師叔只是隨便掃了一眼,修仙者眼神真好”。
“李夏,山腰處便是公廚,外門弟子與雜役弟子皆在那吃飯,我已打過招呼,你帶著令牌去領(lǐng)些食材回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回宗門的路上,趙愈明早就問過李夏是否會做飯,除了第一晚,后面皆是李夏下廚。
李夏整理整理衣袍,便出了洞府下山去。幸好上山時與其他弟子閑聊,也提到了公廚。
山腰上的公廚是一個兩層的小閣樓,閣樓前有一塊空地,花街鋪地,拼合成荷花圖案。
往閣內(nèi)看,弟子們早已擠滿了公廚,一樓是雜役弟子,二樓則是外門弟子。
見有三人正好往外走,李夏立即走到了他們的面前。
“諸位師兄,不知廚房在何處,趙師叔命我來領(lǐng)今晚的食材”。
回應(yīng)李夏的是三人探究的目光,他們都聽聞了趙愈明收了名洞府雜役。
中間那人出聲道,“師弟眼生得很,我叫王偉,公廚后有一偏門,從那找廚子拿食材即可,我且?guī)闳グ伞薄?/p>
“多謝師兄”,李夏道謝,跟著王偉往后方走,果真有一小偏門,偏門微掩。
王偉直接敲門,只見一個的廚子打開門,身材修長,衣冠楚楚。若不是知道這是膳房,李夏真看不出這是個廚子。
李夏向他出示令牌,抱拳道,“這位師兄,趙師叔命我來取食材”。王偉也向廚子打了聲招呼。
“知道了,我這就去取”,廚子二話不說就把偏門關(guān)上,等了一會,偏門再次打開,廚子遞了個帶蓋的竹籃給李夏。
李夏先是道謝,再接過竹籃。打開一看,一塊肉,一尾魚,半只雞,還有些果蔬,很是新鮮。
待走遠一些,王偉向他介紹,公廚可是雜役弟子們搶著做的任務(wù),外門弟子也不例外。
剛剛那廚子就是位外門弟子,名叫劉能,一手好廚藝,自雜役時便一直在公廚干活。
二人在岔路口分別,王偉往下走,普通雜役弟子住在山腳的房舍中,李夏沿著原路返回。
洞府廚房就在后院,內(nèi)里整潔無塵。趙愈明偶爾也自己做飯,故而鍋碗瓢盆俱全,調(diào)料也有數(shù)種。
李夏在廚房里忙碌。
趙愈明則早早的就坐在后院的瓦棚下,熱湯沏茶,幽香沁人心脾,似是前院中的月季花香,清新甘甜。
半個時辰過后,李夏熟練地將裝著靈食的碟子擺上了桌,三葷一素。
一盆山參燉雞湯,山參微苦,后味甘甜清香,吃上一口就覺得神清氣爽,雞肉一嗦即可脫骨。
一盤炙豬肉,上面撒著獨特的調(diào)料,較野外的烤兔肉也是別有一番風(fēng)味,更加多汁。
一盆魚湯,燉得濃郁,喝一口就很醇厚,湯中的魚肉綿密無刺,沒有土腥味。
一盤白灼青菜,雖然只是用燒開的泉水燙熟,但青菜蘊含著靈氣,味道很是甘甜。
兩碗潔白如玉,顆粒分明的米飯,是由三年份的靈米蒸熟,越吃越甘甜。
李夏吃的不多,用巾帕擦了擦嘴,吃多了靈氣脹體,反倒不美。
趙愈明則風(fēng)卷殘云,不一會,桌上的菜就被吃完了。
茶足飯飽后,趙愈明向李夏交代他每日的任務(wù),也告訴他,若是修行方面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問,說罷,趙愈明就回了房間。
收拾好桌面與廚房,李夏也回了房間。他迫不及待地拿起引起心法來看,一字一句,仔細研讀。
夜已深,李夏看得雙目酸澀。
心法的字他都認識,拼湊在一起他卻一知半解,不知所云,索性不看了,先歇息一晚,明日再去問問。
靠著夜光石的光芒,李夏迅速打水梳洗一番,再脫掉外衣,就上榻就寢。
今晚,李夏夢見了一片迷霧,有人在霧里呼喊他,他卻始終看不清楚,困頓在原地。
天蒙蒙亮,還泛著魚肚白。
李夏起床時發(fā)現(xiàn)枕頭上的淚痕,擦了擦眼角,看向放在床邊的那把精巧匕首。
“得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復(fù)仇,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遙遠”,他心中暗想。
匆匆洗漱一番,取出趙愈明昨晚交予自己的長頸玉瓶,玉瓶外表圓潤,撫摸著有股清涼的觸感。
玉瓶是用來收集朝露,朝露不可見日光,若是太陽升起,朝露內(nèi)的靈氣將大打折扣,故而李夏每日都得早起。
后院泉水旁,生長著青蔥茂密的寒露草,他們的葉片上積攢著朝露。
寒露草是一種專為接引朝露的靈草,待成熟時,還可以用來煉制丹藥。
據(jù)說,這片寒露草是趙愈明剛開始修行就種下的,六年一晃而過,寒露草長得格外喜人。
李夏弓著腰,輕輕搖下寒露草,露珠就沿著葉片滴入玉瓶中,如此反復(fù)。
幸好寒露草也不算不多,李夏花了一炷香的時間,趕在太陽升起前,就將露水收集完。
收集完朝露,李夏馬不停蹄地走向廳堂,只見趙愈明早已坐在了桌邊,沏了一壺新茶。
李夏將玉瓶放在了桌上,也自顧自地坐了下來。大口喝了一杯花茶,還是一股清淡的月季花香。
趙愈明拿過玉瓶搖了搖,又取下塞子,將瓶口置于鼻尖,新鮮的朝露散發(fā)出一股清爽的氣息。
“多謝李師侄了,用早膳再叫我”,說罷就獨自去了練功房。
李夏還想趁機問問心法的事,只能吃完早飯再問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