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石器時代的“貿易雛形”與狼崽軍團的“外交事故”
一、用陶罐換獸皮:當等價交換撞上“狼神定價”
泥石流過后,石墻部落的儲存物資損耗不小——好幾張曬著的獸皮被泥漿泡爛,婦女們的陶罐也碎了三個。老石拄著木杖在廣場轉圈:“得想辦法補補家底。”
楊永革提議:“附近不是有個樺樹部落嗎?聽說他們擅長鞣制獸皮,咱們的陶罐做得結實,要不……去換換?”
這話一出,壯丁們都搖頭。虎甕聲甕氣地說:“樺樹部落的人兇得很,上次差點搶了咱們的兔子。”
阿花卻想起母親留下的一個舊陶罐,上面刻著花紋,樺樹部落的女人上次見了眼睛都直。“我去試試,”她說,“帶五個新陶罐,換三張好獸皮就行。”
老石拍板:“讓楊永革跟你去,帶上‘彩虹屁’——哦不,房車,壯壯聲勢。”
出發前,瘦高個突然攔住他們,往房車頂上綁了塊紅布,又把肉團塞進阿花懷里:“帶上狼崽首領!樺樹部落的人怕狼,有肉團在,他們不敢耍花樣。”
肉團似乎聽懂了,對著瘦高個“嗷嗚”叫了一聲,還得意地甩了甩尾巴。
到了樺樹部落,對方果然警惕。首領是個絡腮胡,盯著阿花懷里的肉團,又看了看房車冒出的淡淡紅煙(瘦高個偷偷開了點排氣),眼神里多了幾分忌憚。
“石墻的,來做啥?”絡腮胡抱臂問。
阿花把陶罐擺出來:“用這個,換你們的獸皮。”
樺樹部落的人圍過來看陶罐,嘖嘖稱奇——石墻的陶罐壁薄還不漏,比他們自己捏的泥疙瘩強多了。一個梳著臟辮的女人摸著陶罐上的紋路,對絡腮胡說:“首領,這玩意兒好,盛水不晃。”
絡腮胡眼珠一轉,指著最小的陶罐:“這個,換一張狼皮。”
“你搶啊!”楊永革皺眉,“這陶罐能用上好幾年,你那狼皮頂多穿一季!”
雙方討價還價時,肉團突然從阿花懷里跳下來,跑到絡腮胡腳邊,抬起頭“嗷嗚”叫了一聲——它看見絡腮胡腰間掛著塊肉干。
絡腮胡嚇了一跳,以為狼崽要咬人,猛地后退一步,差點絆倒。他這反應讓部落的人都笑了,氣勢頓時弱了半截。
阿花趁機說:“五個陶罐,換四張獸皮。再加兩個陶碗,這是‘狼神’的意思。”她指了指還在盯著肉干的肉團。
絡腮胡看了看陶罐,又看了看一臉期待的女人,嘟囔道:“行吧,別讓這小狼崽亂咬人。”
交易成了。回程的路上,楊永革笑著說:“肉團比房車還管用,下次帶它當‘外交官’。”
肉團正叼著絡腮胡“賠罪”給的肉干啃,聞言抬頭,尾巴搖得更歡了。
二、狼崽軍團的“外交事故”:當偷雞摸狗遇上集體背鍋
自從跟著阿花“出使”樺樹部落,肉團在小狼崽里的威望直線上升。這家伙大概覺得自己是“外交狼”,開始帶著兄弟們搞“跨部落交流”——其實就是偷偷跑到隔壁的莓果部落偷雞。
第一次得手時,它們叼回一只肥碩的蘆花雞,被老石撞見。肉團以為會挨罵,沒想到老石看著雞眼睛一亮:“今晚燉雞湯!”
有了這次“默許”,狼崽們更放肆了。三天內,莓果部落丟了五只雞,首領是個矮胖老頭,拄著拐杖找上門來,身后跟著一群舉著木棍的壯丁。
“老石!管好你的狼!再偷雞,我就把它們燉了!”矮胖老頭氣得吹胡子瞪眼。
老石趕緊賠笑臉:“誤會,都是誤會,狼崽不懂事……”
話沒說完,就見肉團帶著十只小狼崽從棚子后面鉆出來,每只嘴里都叼著根雞毛——它們剛把偷來的第六只雞藏起來,正回來“報喜”。
場面瞬間凝固。
矮胖老頭指著雞毛,氣得說不出話:“你看!你看!這叫不懂事?這是慣犯!”
老石臉一黑,抓起身邊的藤條就要揍肉團。阿花趕緊攔住:“別打,它們知道錯了。”她蹲下來,看著肉團,“把雞還回去,不然以后再也沒有肉干吃。”
肉團大概聽懂了“沒肉干”,耷拉著耳朵,叼起一根雞毛往棚子后面跑。其他小狼崽也跟著跑,不一會兒,居然把那只還活著的蘆花雞拖了出來——雞嚇得咯咯叫,羽毛掉了一地。
矮胖老頭看著狼崽們笨拙地把雞往他面前推,突然笑了:“算了算了,看在小狼崽的份上,這次不追究了。但得讓它們賠罪!”
賠罪的方式是矮胖老頭定的:讓狼崽們幫莓果部落看雞棚,直到雞下夠十只蛋。
于是接下來的幾天,石墻部落的十一只狼崽,每天排著歪歪扭扭的隊,去莓果部落的雞棚“上班”。肉團蹲在最前面,假裝很威嚴,結果被一只老母雞追著啄了屁股,引得兩個部落的人笑了半天。
楊永革給它們拍了張照,說:“這叫‘外交賠償’,以后寫進部落史。”
阿花看著在雞棚里東張西望的狼崽們,突然覺得,這些小家伙雖然調皮,卻讓原本互不往來的部落,有了點不一樣的聯系——比如莓果部落的女人,開始偷偷向她請教陶罐的做法,用一籃草莓換一個陶碗。
三、貿易站的誕生:當紅布條成了“誠信標志”
因為狼崽偷雞事件,石墻部落和莓果部落反倒熟絡起來。莓果部落有吃不完的野果,石墻部落有多余的陶罐和水力炮抽的干凈水,一來二去,居然形成了固定的交換時間。
老石干脆在石墻外側搭了個木棚,掛了塊纏著紅布條的木板——這是瘦高個的主意,說紅布條在杠桿上管用,在貿易上也能管用。
“以后這就是‘交換棚’,”老石宣布,“每個月初三、十三、二十三,附近部落都能來換東西。不準搶,不準騙,不然……”他指了指正在旁邊打盹的肉團,“讓狼崽軍團去你家‘做客’。”
肉團似乎被點名,猛地抬起頭,“嗷嗚”叫了一聲,嚇得剛要來換東西的樺樹部落女人一抖。
交換棚開張那天,熱鬧得像過節。莓果部落帶來了野莓醬和曬干的山楂,樺樹部落扛來了鞣制好的獸皮,甚至有個遠方的石器部落,背著一筐打磨光滑的石斧來換陶罐。
阿花負責記錄交換的東西,她用炭筆在樹皮上畫記號:一個陶罐換兩張獸皮,三個陶碗換一筐山楂,一把石斧換五個陶罐……楊永革在旁邊看著,笑著說:“這就是最早的賬本和貨幣雛形啊。”
正忙著,突然有人喊:“狼崽又偷雞了!”
眾人跑去一看,只見肉團帶著小狼崽們圍著一只蘆花雞,雞嚇得撲騰翅膀,肉團卻只是用鼻子嗅來嗅去,沒下嘴。原來這只雞是莓果部落特意送來的,說是“感謝狼崽們看雞棚”。
矮胖老頭摸著肉團的頭,對老石說:“這小狼崽通人性,下次讓它來換東西,我多給點莓果。”
夕陽西下,交換棚的紅布條在風里飄。各部落的人背著換來的東西往回走,笑聲遠遠傳開。楊永革看著阿花在樹皮上畫下最后一個記號——一個歪歪扭扭的狼頭,代表肉團“換”來了半只雞。
“你看,”楊永革說,“不用打架,也能弄到想要的東西。”
阿花點頭,拿起那塊之前楊永革給她的石頭,在夕陽下還是暖乎乎的。遠處,肉團正和小狼崽們分享那半只雞,吃得滿臉是油。交換棚的紅布條和抽水機杠桿上的紅布條,在風里朝著同一個方向飄,像在說:日子總會越來越好的,哪怕是在這吵吵鬧鬧的石器時代。
至于下次交換,會不會有人想用一塊石頭換走肉團(真有部落首領問過)?
至于肉團會不會把“交換”理解成“搶了再還點東西”?
誰知道呢。
反正這石器時代的熱鬧,才剛剛開始。